羅浮宮:科學與藝術的結晶
台灣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當嘴角雙唇微開的蒙娜麗莎,向我們展現羅浮宮乃至巴黎所特有的寧靜、典雅氣質時,筆者雙腳的痠疼不覺以減輕了大半。誠然,羅浮宮的優美與高貴,絕對不只是因為它那舉世無雙的藝術收藏品而已,更難得的,恐怕也來自法國人經營巴黎那種既開闊又細緻的格局吧!正如羅浮宮與巴黎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它的收藏與建築也是切不開的。羅浮宮位於賽納河右岸與里沃利大街,我們從正門進入,立刻進入眼簾的,便是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三座金字塔。每天的任一時刻,這三座透明的、以現代科技打造的金字塔(一座主塔與兩座副塔),都有如五彩繽紛的五彩畫布一樣,不斷地變換天光與羅浮宮的倒影,真是美得令人不敢逼視。
不過,這種美的極致,應該也來自科學與藝術、古典與現代的結合。一九九五年三月,筆者與香港數學家蕭文強同赴巴黎參加『徐光啟研討會』,投宿賽納河右岸旅館,每天到河左岸拉丁區赴會途經羅浮宮正門廣場時,總喜歡細數宮牆上『罰站』的法國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塑像,遙想他們對科學與藝術人文的狂熱,留下多少不朽的注腳!事實上,法國人不僅熱愛人文、藝術,對科學家、數學家更是推崇備致,譬如位於拉丁區、鼎鼎大名的巴黎高等師範大學門前馬路,即以居禮夫人命名,她與丈夫皮埃的照片,更是榮登法國500法郎鈔票;至於二十一歲因決鬥而去世的天才數學家伽羅瓦(F.
Galois),也一再現身法國郵票,可見他們對科學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
偉大科學家、數學家大都出身庶民階層,這是古今中外皆然的事實,其他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大概也是來自平民家庭居多。一個國家對這類人物的敬重,或許可以衡量她的氣度是否雍容與自在。離巴黎高等師大不遠的『先賢祠』(Pantheon),迎面可見斗大銘文
–
『偉人們,祖國感謝你們!』而有幸長眠於斯的,則是盧梭、雨果、左拉和伏爾泰等思想家和文學家,至於所謂的英明帝王和蓋世英雄,則永遠不在入祀之列。筆者深信正是因為這樣的文化空間,所以,當我們從羅浮宮遠眺香榭里大道時,盡收眼底的不僅是宏偉、壯闊,而且是美不勝收的驚歎!一九九五年夏天筆者曾兩度造訪北京天安門廣場,感覺宏偉有之、壯闊有之,但從不曾感動,原因何在,固不辯自明矣!
是的,羅浮宮傲世的正是西方科學和藝術的完美結晶。在離開巴黎的前一天下午,筆者從容地進入羅浮宮欣賞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時,彷彿看到達文西在他自己的臉部素描上所畫的『黃金矩形』。所謂美,對希臘人、達文西乃至法國人而言,都是指『好的比例』(well-proportioned)。由此看來,羅浮宮的裡裡外外,不都是美的見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