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台北通訊】讀後感 

台南縣善化國中 卓朝賜老師

          在【HPM台北通訊】上,有一篇文章開頭就寫道:「長久以來,有不少人都錯誤的 認為,學習數學等同於瞭解定理的證明,背誦及套用公式,熟讀例題,操練習題。因 此數學遂成為枯燥乏味的學問。」以上的說法,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但是這種情形 為什麼會普遍的存在呢?因為我們的老師就是這樣教的;聯考就是這樣考的。亦即老 師們是依現實考量而已,也不能算錯。 

        我大學念的是生物系,畢業後分發到一所鄉下學校任教,由於配課的需要,教務主 任請我們寫下第二專長想要任教的科目。一般老師常寫的是童軍、輔導活動、體育, 基於從小對數學就有興趣,我選擇的是數學,因而開始教數學。幾年下來,對教材算 是相當是熟悉,一至六冊都能有系統的加以講解,重要、常見的例題,亦能信手寫 來,不需閱書。若以段考成績來評定教學效果,成效益很好。但是坦白說,我是相當 心虛的,因為如果你要我以生活化的方式來教數學,我真不知道要如何下手。這也是 這次想要來研習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的老師基於聯考的現實考量,把焦點放在例題的演練上,是可想而知的。為 了讓學生有更活潑的學習方式,將數學史融入教學之中,應該是可行的好方法。第 一:以故事來呈現主題,比較有吸引力。在國文上,以成語故事來教導成語,學生對 整個成語產生的背景,會有深入的認識,學習的效果自然良好。同樣的道理,如果學 生能對所學單元在歷史上的演進過程,有所瞭解,將會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二:讓學 生做專題研究。平常老師教,學生學的,就是那一套應付聯考的解題方式,漸漸的, 學生的思考模式就被定型了。但是在歷史的不同年代中,對同一題目,不同的人會有 不同的思考方法,從中我們可以好好去體會各種解題方式之美,及其演進的情形。第 三:提供數學遊戲的材料。從遊戲中學習,更能引起其學習的興趣,並且可以培養找 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主動學習的目標。 

        總之,教育的目的是使學生的頭腦靈活,而不是愈僵化,老師怎麼教, 學生就那麼學。唯有多元的教學與評量,才能造就活潑又有創造力的下一代。 

數學史與我的數學教學 

台師大數學系 國中數學教師研習班學員

          任教二十多年,因興趣,這兩年,才得以轉任數學教學。資歷甚淺,對於數學知識 更是貧乏。有機會參與數學研習、接觸到數學領域,方感受其領域之浩瀚、解題之迷 人。雖說有些課程未必全懂,然對其探索,自有其一似「不歸路」之樂趣。「數學 史」,也是我第一次的接觸,由此,引發我去翻閱些數學故事,盼對數學有進一步的 認識。卻發覺,近五十歲的我,仍迷於故事的生動、有趣,對數學也就更有好感。此 時,不自覺地對自己的教學,有一省思。 

        「教書」是我熱愛的工作,因為它的對象是「人」,人有個別差異,自具有挑戰 性,不能依一定的模式去教,也因而帶給自己一股進,隨時調整、修正自己。雖說中 間會有挫折、會有埋怨,但克服後,相對也帶給自己成就與喜悅。尤其,「師生情 感」是我最大的收穫,擁有其真摯的滿足。因此,教書二十多年,也待班擔任導師二 十多年,樂在其中,沒有倦怠,不就「興趣」、「滿足」使然。反觀自己教學,又提 起學生興趣、滿足了嗎? 

        從來以為「教師」是一教室的經營者,著重教室氣氛的營造,教室的管理、師生的 關係;教學上,講究嚴謹、效率,要求成績的表現!今日想想,自是汗顏!一昧的追 求成績,其成效不就只是片面、是暫時的!自己常感嘆台灣的教育,是填鴨式的教 育,然,自己的教學,何嘗不是片面的灌輸而已!對「引起動機」→「興趣」→「自 動學習」之過程,努力過沒? 

        很高興經由「數學史」的課程,引發自己翻閱「數學故事」。我想:數學教學不同 於數學研究。數學教學要求把抽象的東西形象化,又通過直觀的形象來身化抽象的內 容。「數學故事」可藉由圖形的故事,展現抽想與形象間生動的紐帶,可激起讀者的 興趣,引起學習的慾望,對學生的人格成長亦有啟發作用。誠如洪萬生教授所言,學 生也可從歷史的脈絡中,比較數學家所提供的不同方法,拓寬視野,培養全方為的認 知能力與思考彈性。期盼自己,也應多充實些數學知識與常識!方能運用「數學史材 料」於課堂講解外,相對的,也能出些益智數學遊戲,(如:如何將一多邊形剪成一 等積正方形。)給學生們做腦力激盪,增進其學習數學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