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之後讀伊斯蘭數學史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911之後,整個世界看起來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相信有很多好事者,大概早已摩拳擦掌,準備在所謂的『後 911論述』(post-911 discourse) 上大展身手。

            不過,我們可以確定不必追逐這種時髦,因為就HPM的多元文化關懷面向來說,我們一向重視類似『伊斯蘭數學』(Islamic mathematics) 這種『弱勢』文化。譬如說吧,本刊第四卷第五期就曾經刊登蘇意雯所撰寫的〈遺產問題與阿拉伯數學〉,以及楊瓊茹的〈Algebra的語源〉。此外,我們數學史討論班還仔細研讀過L. C. Karpinski Robert of Chester’s Latin Translation of the Algebra of al-Khowarizmi (1915)。如果再往前追溯,李秀卿還曾經在我的指導下,以『二次方程的幾何思維之歷史研究:以中國與回教世界為例』為題,撰寫她的碩士論文 (1997)。這一篇論文,現在已經成為我們的研究生接觸阿拉伯數學史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切入點。

            在本卷的最後兩期(第十一、十二期),我們就以『阿拉伯數學史』為專輯,來充實阿拉伯脈絡中的『數學與文化』之內容吧。首先,在本期中,我們先刊出蘇意雯的〈再談阿拉伯數學中的遺產分配〉、陳鳳珠的〈阿拉伯代數在數學教學的應用:以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為例〉、黃清揚的〈奧馬•海亞姆:阿拉伯數學家、天文學家、詩人及哲學家〉,以及葉吉海的〈阿拉伯人的正七邊形作圖〉等四篇。下一期,再續完其他四篇文章。

            我們非常期待經由這些文章的鋪陳或說明,可以傳遞一個再清楚不過的訊息,那就是:阿拉伯人不僅保存了希臘古典數學的薪火,同時,還創造了自主發展 (autonomous development) 的獨特傳統,堪稱是數學文化的交流 (transmission) 與轉化 (transformation) 的最佳例證之一。其實,文藝復興之後的西歐數學也莫非如此,當時數學家在阿拉伯的數學遺產上,遙接古希臘偉大榮光之後,逐漸在知識系譜上,標舉古希臘數學家作為他們的直接祖先。這種『神話』當然經過了歷史(包括數學史與科學史)的書寫而強化,只是如果將來民族數學專家預測成真,亦即:西元前第四世紀居住在北非的歐基里得 (Euclid) 是黑人,那麼,屆時西歐人是不是又要開始尋找另一個數學祖先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