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研究心得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199981日至2001731日兩年期間內,我有幸榮獲國科會贊助,執行特別研究計畫『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茲將期終報告部份內容改寫披露於此,敬請大家指教!

本計畫構想來自筆者承諾籌辦HPM 2000 Taipei – “History in Mathematics: A challenge for the new millennium” (ICME-9HPM衛星會議)。為了鼓勵國內學者與中學教師在這一次盛會中現身,筆者特別利用這一計畫,訓練參與的中學教師以發展教案的方式,在課堂上適當地融入古代數學文本,並指導敦促他(她)們將報告提交大會正式發表。

在本計畫執行的第二年,有鑑於參與人員對『教案』的撰寫略見疲態,筆者遂決定增列『學習工作單』與 “Work Card” 之設計,藉以維持他(她)們的士氣與動量。另外,也要感謝本所『教學碩士班』一些研究生的中途加入,他(她)們以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帶來了很多實質的回饋,提升了這些成果廣泛應用的可能性。

由於參與人員都(曾)任教於中學或職校,因此,我們共同完成的29篇報告總是洋溢著教學關懷。更值得欣慰的,是他(她)們已經深刻地體會了『貼近』古典文本的意義。一方面,這些文本在課堂上的恰當使用,讓他(她)們的學生充分暴露在數學的人文趣味之前,為數學教育的價值打開了一個嶄新的面向。另一方面,也由於他(她)們深入探索這些文本中的『數學知識』之『在脈絡意義』,因此,也有機會見證人類『認知』與歷史文化之不可須臾離之。

29篇報告中不僅包括了『教案』,還包括了『學習工作單』、“Work Card”,乃至於『虛擬演講稿』,可以說是琳瑯滿目,呈現了多元表達的形式,為本計畫最想達成的人文關懷,提供了最佳註腳!事實上,這也是本計畫的目的!我們期待中學教師對於我們所完成的報告,都可以輕易上手,讓HPM的理想可以實現。

John Fauvel and Jan van Maanen所編著的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 ICMI Study (2000)之第九章 “The use of original sources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由Hans Niels Jahnke主持撰寫)所綜合之內容而言,本計劃作為一個將文本引進教室的具體實踐方案,可以說是一個「政治正確」的選擇。在此一計劃的執行過程中,筆者始終以數學史學對待文本的標準來要求參與者,希望他(她)們謹記:只有切實把握文本,才能在以「歷史方法」解讀學生的學習特性時,不致於走冤枉路。在這一方面,參與者的數學史學之修養顯然提升甚多!不過,由參與者所提供的「教案」中,我們也發現他(她)們對於教學策略中的 “Analysis of a source and cognitive debates”(上引書p. 314)中著墨不多,此外,對於「文本」的介入課堂活動可能引發的認知困擾也不夠警覺,這些都必須在以後有機會執行類似計劃時謀求改進之道!同時,由於配合實際教學進度,所以單元分布過分集中,可能對於不黯數學史學的教師,造成一些資源取得不易的困擾。

不過,由於參與研究人員都已經完全體會『貼近』古代數學文本所帶出的踏實感覺,所以,如果我們打算開始規劃HPM結合認知學習的研究,目前的時機應該是比較成熟了。至於我們的憑藉,無非是本計劃所培養的HPM團隊已經成形,他(她)門不僅通曉HPM學門的國際規格,而且在中外數學史學方面的素養,也在向專業水準拉齊之中。假以時日,他(她)們必然會成為在國際HPM發聲的台灣團隊!

本計畫獲得張靜嚳教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教所)、林炎全教授(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系),與洪碧芳教授(僑光技術學院資管系)的協助,以及蘇意雯、蘇惠玉、蘇俊鴻、邱靜如、顏富明、陳鳳珠、林倉億、唐書志、洪秀敏、謝佳叡、廖惠儀、彭君智、李信仲、葉吉海、黃哲男、方吉雄、洪誌陽、陳彥宏、白家結、林裕意、黃清揚、楊瓊茹、林月媚、王文佩、董芳成、郭慶章、陳啟文、陳敏皓、王連發、阮錫琦、陳威男、吳任哲、陳冠良、洪明賢、張靜宜等人的熱情參與,謹此表達誠摯的謝意。當然,國科會的大力支持,也必須在此再度申謝。

        最後,我們還想追溯本刊的創立與發行,並且對它的影響說幾句話。從一九九八年十月開始,我們利用國科會贊助承辦HPM 2000 Taipei之名義,發行《HPM台北通訊》(後改為現名),由蘇惠玉(北市西松高中數學科教師)義務擔任主編,每年發行十期(其中二、三月;八、九月合刊,作者一律不發稿費),每期以A4(開式)紙張印行,頁數在8-20之間。限於經費,我們只能以限量的平面印刷形式(非賣品)流傳。不過,我們也佈置了下列網址:http://www.math.ntnu.edu.tw/~horng,開放給所有人免費閱覽、列印使用。本計畫第二年的經費,也對這一份刊物的印製與發行,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協助。

        此一刊物不僅惠及國內有志於HPM教學的師範院校教授與中小學數學教師,同時,也在海外華人HPM社群(如香港蕭文強、鄭振初;上海張奠宙;加州李信明)獲得了極大的迴響。此外,由於我們也關注數學史學本身,因此,漢簡《算數書》(不晚於公元前186年)的釋文一公諸於世(20009月),我們的編輯群立刻進行了校勘與研究,在最快的時間內發行了『《算數書》特刊』(第三卷第十一期,200011月)。這一特刊廣受中國數學史家(譬如郭書春、郭世榮與彭浩等)重視,說明我們的HPM團隊已經擁有全方位的研究視野了。

參考文獻

Berggren, J. L. (1990). “Proof, Pedagogy, and the Practice of Mathematics in Medieval Islam”, Interchange 21 (1): 36-48.

Calinger, Ronald ed. (1996). Vita Mathematica. Washington, D. C.: MAA.

Fauvel, John & Jan van Maanen eds., (2000).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An ICMI Study. Dordrecht / Boston /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特別是第59兩章。

Grattan-Guinness, Ivor ed. (1987).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aris: Belin.

The Inter-IREM Commission (1997).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History of Problems. Paris: ellipses.

IREM de Montpellier ed. (1995). First European summer University Proceedings. Lunel: Presses de Lunel.  

Katz, Victor ed. (2000). Using History To Teach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 C.: MAA.

The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1998). Mathematics in School Vol. 27, No.4 (September 1998): History of Mathematics - extra special issue.

NCTM (2000). Mathematics Teacher. Vol. 93, No. 8 (November).  

附錄

筆者在執行本計畫期間共完成21篇相關學術論文、HPM推廣文章17篇,並指導參與本計畫之人員向HPM 2000 Taipei提交英文報告6篇、中文報告5篇。最後,再與他(她)們合作開發,完成29篇報告。謹陳列如下,敬請大家不吝批評與指教!

學術論文:

           1.  2000.〈《書目答問》的一個數學社會史考察〉,《漢學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153-162

           2.  2000. "Disseminating Mathematics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The Case with Wang Kangnian and the Shi Wu
          Bao
", Historia Scientiarum Vol. 10-1: 46-57.

3.      2000.〈《算數書》初探〉,《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 (2): 77-91

4.      2000.〈《算數書》的幾則論證〉,《台灣歷史學會會訊》第十一期:44-52

5.      2000.〈《無異解》中的三案初探:一個HPM的觀點〉,《科學教育學刊》第八卷第三期:215-224

6.      2000.〈數學典籍的一個數學教學的讀法:以《赤水遺珍》為例〉,《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一卷第二期:35-43

7.      2000.〈清代數學家汪萊的歷史定位〉,《新史學》第十一卷第四期:1-16

8.      2001.〈數學史教學與數學觀的改變〉,刊於本系『數學資源中心生活數學館』。

9.      2001.〈貼近《幾何原本》與HPM的啟示:以『驢橋定理』證明為例〉,刊於本系『數學資源中心生活數學館』。

10.  2001.〈數學家書寫歷史:兼評John Stillwell的《數學與它的歷史》〉,《數學傳播》25 2 期:54-74

11.  2001.〈從一封函札看清代儒家研究算學〉,《科學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九期:797-802

12.  〈十八世紀東算與中算的一段對話:洪正夏 vs. 何國柱〉,預定刊於《漢學研究》。

13.   (Submitted). "Reading into Mathematical Texts: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14.   (Submitted). “Sino-Korean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al Texts in the 19th Century:  
 A HPM reflection”.

15.  (投稿中)〈華蘅芳的學算心得的啟示〉

16.  (投稿中)〈朝鮮儒家讀九章:以趙泰耇〈九章問答〉為例〉。

17.  (待定稿)〈南秉吉《九章術解》之校勘研究〉(與楊瓊茹等合撰)。

HPM推廣文章:

         1.  1999.〈康熙皇帝與符號代數〉,《HPM台北通訊》第二卷第一期:1-3

2.      1999.〈羅浮宮:科學與藝術的結晶〉,《HPM台北通訊》第二卷第二、三期合刊:1-2

3.      1999.〈『專業數學教師發展』之研究的他山之石〉,《HPM台北通訊》第二卷第五期合刊:1-5

4.      1999.HPM隨筆(二):數學史與數學的教與學〉,《HPM台北通訊》第二卷第四期:1-3

5.      1999.HPM隨筆(三):數學哲學與數學史〉,《HPM台北通訊》第二卷第六期:1-5

6.      2000.〈『貼近』古典,向大師學習!〉,《HPM通訊》第三卷第一期:1-4

7.      2000.〈數學教師成長的範例〉,《HPM通訊》第三卷第二、三期:1-2

8.      2001.〈當斐波那契碰上孫子〉,《HPM通訊》第四卷第一期:1-2

9.      2001.Andrew Wiles vs. 華蘅芳:治算心得的比喻〉,《HPM通訊》第四卷第二、三期:1-2

10.  2001.〈二十一世紀的《算經十書》〉,《HPM通訊》第四卷第四期:1-2

11.  2001.〈參加一九九六年HPM研討會有感〉,《HPM通訊》第四卷第五期:1-4

12.  2001.〈歷史與科學的平衡:導讀《加利略科學史上第一位物理學家》,《科學月刊》第三十二卷第三期:270-272

13.  2001.〈科學與人文的對話:一個科學史家的觀點(上)〉,《科技報導》九十年三月十五日:8-11

14.  2001.〈科學與人文的對話:一個科學史家的觀點(下)〉,《科技報導》九十年四月十五日:14-15

15.  2001.〈數學郵票中的歷史風華:評《『票』游數學王國》〉,《科學月刊》第三十二卷第八期:722-723

16.  2001.〈很過癮的閱讀經驗:推介《從亞理斯多德以後》〉,《科技報導》九十年十月十五日:24-26

17.  2001.〈報導與真相:以『破圓周率神話』為例〉,《HPM通訊》第四卷第十期:1-2

研討會論文

                1.  1999. “Li Shanlan: The greatest mathematician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presented to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East Asia, Singapore , 23-27, August, 1999.

                2.  “Sino-Korean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al Texts in the 19th Century: A HPM reflection”, presented to HPM
                2000 Taipei Conference –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Challenges for a new millennium”,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ugust 9-14, 2000.  

                3.  2001. “Sino-Korean Transmission of Mathematical Texts in the 19th century: A case with Nam Pyong-gil’s Kugosul
             Toyhae
”, presented to the XX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Mexico City, 8-14 July, 2001. 

                4.  2001. “An Eighteenth-Century Sino-Korean Dialogue on Mathematics: He Gouzhu versus Hong Chong-ha”,
             presented to the XX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y of Science, Mexico City, 8-14 July, 2001.

                5. 2001.〈朝鮮儒家讀九章:以趙泰耇〈九章問答〉為例〉,提交第九屆國際中國科技史會議,
            十月九日
~十二日,香港城市大學。

專書及其他論文:

1. 1999.《孔子與數學》(修訂一版),台北:明文書局。

            2.     2000.〈全真教與金元數學:以李冶(1192-1279)為例〉,王秋桂主編《金庸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台北:遠流出版社),頁
67-83

            3.     2000. "The Influence of Euclid's Elements on Xu Guangqi and His Successors", Jami, Catherine and Peter Engelfriet
             & Gregory Blue eds., Xu Guangqi (1562- 1633), Scholar and Statesman: Melting Western Knowledge into the
             Chinese Mould
(Leiden / Boston / Koln: Brill), pp. 180-198.

            4.     2000. "Euclid versus Liu Hui: A Pedagogical Reflection," (modified version of No. 23 article), Victor Katz ed., Using
             History of Mathematics in Teaching Mathematics
(Washington, D.C.: MAA.), pp. 37-48.

            5.     2000. "The Pythagorean theorem in different cultures", Fauvel, John and Jan van Maanen eds. History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Dordrecht / Boston /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pp. 258-262.

                6.    “Li Shanlan”, to appear in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7.    “Hua Hengfang”, to appear in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研究小組成員所完成的研究報告:

                                        1.       邱靜如:〈埃及數學在分數四則運算上的應用〉。

                                        2.       邱靜如:〈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方根的意義〉。

                                        3.       邱靜如:〈數學史在課堂中的使用:一元二次方程式〉。

              4. 李信仲:〈《九章算術》在正負數運算上的啟發〉。

            5. 顏富明:〈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應用之教學活動報告(單元:商高定理)〉。

              6. 顏富明:〈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應用之教學活動報告(單元:圓心角、圓周角與弦切角)〉。

              7. 陳威男:〈動手玩數學:從模型製作、操作中學習數學知識(立體體積推導)。

              8. 顏富明:〈捷徑問題與巴斯卡三角形〉。

              9. 蘇惠玉:〈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圓〉。

             10. 蘇惠玉:〈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巴斯卡三角形』〉。

            11. 蘇俊鴻:〈數學史如何融入數學教學:以組合數為例〉。

            12. 蘇意雯:〈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機率〉。

            13. 林裕意:〈餐飲數學教學的經驗分享:從『協同教學』和『一個HPM』的觀點〉。

            14. 王文珮:〈Work Card 教學設計:數的運算〉。

            15. 唐書志:〈學習工作單設計:簡單的幾何圖形〉。

            16. 黃清揚:〈猜一猜:歐拉公式〉。

            17. 王文珮:〈Work Card 教學設計:等比數列〉。

            18. 陳鳳珠:〈Work Card 教學設計:三角函數〉。

            19. 洪誌陽:〈數學歸納法的工作單〉。

            20. 董芳成:〈『三角函數的和差角公式』工作單〉。

          21. 蘇惠玉:〈托勒密《大術》(The Almagest) 在三角函數教學上的應用〉。

          22. 陳啟文:〈古代數學文本在課堂上的使用:以工作單為工具〉。

          23. 蘇意雯:〈『數學與文化』工作單教學設計〉。

          24. 彭君智:〈『歡樂123:奇幻園地』影帶HPM教學〉。

          25. 洪明賢:〈畢氏定理探源〉(虛擬演講稿)

          26. 吳任哲:〈利用『驢橋定理』探討國中教師之數學教學〉(虛擬演講稿)。

          27.       陳敏皓:〈機率小史〉。

          28.       陳冠良:〈數學與人們的距離〉(虛擬演講稿)。

          29.       林裕意:〈餐飲數學:營養分析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