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算經十書》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郭書春與劉鈍在二十世紀即將結束前,總結了過去幾十年來相關學者之研究心得,重新校點、出版了《算經十書》,為二十一世紀的中算史學,奠定了更上層樓的深厚基礎。

        本套書的重新校點 (1998),固然主要得力於錢寶琮1963年校點的版本,不過,其規模卻大大地超前。前後這兩個點校版問世間隔不過三十五年,然而,在這段期間的後半,關於劉徽注研究所帶動的中算史學風潮,卻同時地惠及版本的校勘。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後,中國數學史研究視野,顯然由於國際學界(主要是歐洲漢學界)的刺激而拓寬,於是,重新還原 / 評價劉徽注乃至於其他古代數學文本,遂變成為十分『迫切』、但卻非常『前瞻』的學術領域。換句話說,中算史家的觀點拓寬或改變了,文本因而獲得了重新解讀的機會,於是版本學的相關知識活動,當然也就跟著熱絡起來了。

        在中國大陸的數學史學界,郭書春、劉鈍以及其他少數幾位中、壯年數學史家,都是引領這一股學術風潮的指標性人物。他們兩位在二十世紀末完成了此一校點工作,似乎也為一個世代的學風,劃下了總算『苦盡甘來』的優雅句點。然則年輕世代的中算史家,究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開展出哪些『另類的』研究進路呢?

        在此,請容許筆者提供一點『野人獻曝』!在本套書的校點說明中,郭書春曾多次提及不同文本的變異。這種現象如果拿來與《算數書》(約公元前186年)對比研究,或許我們可以對於中國傳統算書的體例及其社會文化的脈絡意義,提出比較深刻的歷史觀察。此外,算書在中韓、中日乃至於中越的文化交流過程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這幾個國家曾經出版過的中文數學典籍,應該也很值得深入研究。箇中原因,當不僅止於交流史的研究意義而已,有一些典籍譬如朝鮮李朝數學家南秉吉 (1820-1869) 的《劉氏勾股述要圖解》與《九章術解》,與《九章算術․劉徽注》的比較研究,應該可以豐富我們對《九章算術》及其劉徽注的理解,從而點出中算文本從手抄形式到印刷形式的演化意義。

        最後,筆者有幸承郭書春與劉鈍兩位摯友之盛情邀約,為本套書的台灣版寫幾句話,實在與有榮焉。本書在台發行,受惠者當不只是專業史家,一般的數學教師,也一定可以從此一校點,讀出《算經十書》這種屬於全人類的數學遺產之二十一世紀意義來。對於擁有HPM(數學史與數學教學)關懷的讀者來說,本套書尤其提供了『貼近』古典文本的最佳機會,但願有心人士不要錯過!

附註一:郭書春、劉鈍校點的《算經十書(一)》、《算經十書(二)》(簡體字版),
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於1998年初版。台灣繁體字版將由台北九章出版社近期
發行。

附註二:所謂『算經十書』是指《周髀算經》、《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孫子算經》、《張丘建算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數術記遺》、《夏侯陽算經》與《緝古算經》。其中《數術記遺》是用以替代在宋代已失傳的《綴術》(祖沖之撰)。

 

三月二十七日下午李迪、韓琦與江曉原教授在李國偉教授的陪同下來訪,並與本系「數學文本討論班」師生座談。本照片中合照的還有孫文先夫掃。(張靜宜拍攝,洪萬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