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都克(Dirk Jan Struik, 1894-2000):
堅毅的數學家、數學史家與馬克思主義者

     台師大數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黃清揚

  數學家很長壽;這是一個健康的職業。長壽的原因在於愉悅的思維。數學與物理學都是可讓人非常愉悅的。 Dirk Jan Struik

前言:M+M+M=100

上面這個式子並不是計算題,也不是什麼偉大的數學公式,而是為了慶祝史都克(Dirk Jan Struik,1894-2000)教授100歲生日刻在某個禮物上的公式。有趣的是,三個M分別代表了婚姻(Marriage)、數學(Mathematics)及馬克思主義(Marxism)。史都克教授已於去年(20001021日在麻州家中平靜地過世,得年106歲。他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簡稱M.I.T.)數學榮譽退休教授,也是相當著名的數學史家,經典著作為《簡明數學史》(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1]由於他在數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且經歷過許多重要的年代,本文將是要介紹史都克不平凡的一生。

出生、求學及工作

    史都克1894930日出生於荷蘭鹿特丹,為家中的長子,父親是當地中學老師,從父親那裡他遺傳到對數學及歷史的喜好。1912年,他進入萊登大學主修數學及物理學。在上大學後才真正開啟他活躍的思想,因為從理論物理學家Paul Ehrenfest1880-1933)教授的教學中,史都克了解到數學及科學的精神,認為那是充滿生氣並持續發展的領域,而以前所學到的知識對比之下則是靜態的。後來繼續學業,1922年史都克以研究張量方法對黎曼流形的應用(Application of tensor methods to Riemannian manifolds)拿到博士論文,一年後(1923)娶捷克斯洛伐克籍的Saly Ruth Ramler1894-1993)為妻。[2]值得一提的是Saly Ruth Ramler也是一位有造詣的數學家,她則是在布拉格的查理斯大學(Charles University)著名數學家G. PickG. Kowalewski指導下於1919年拿到博士論文。

    1924年到1926年,史都克利用洛克斐勒獎學金(Rockefeller Fellowship)與他的太太到歐洲其他國家學者研究及合作,其中包含許多二十世紀著名的數學家與科學家諸如Tullio Levi-Civita1873-1941)、Richard Courant1888-1972)及希爾伯特(David Hilbert,1862-1943)。也是在這個時候史都克對數學史漸感興趣,並在哥廷根圖書館中研究文藝復興時代的數學家。

    獎學金終止後,史都克發覺他在荷蘭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且在歐洲沒有很多的機會,所以接受了Norbert Wiener1894-1964)的邀請至M.I.T.。並於1934年入籍成為美國公民。後來就待在M.I.T.做他的研究直到退休。

M.I.T.歲月:馬克思主義與數學

    史都克早年就已經對馬克思主義有初步的興趣,大學前的中學數學老師G. W. Ten Dam多少在這方面提供了一些訊息。在大學期間,他組織了一個公開的學生研究團體來研究社會主義,並且成為著名的左翼青年運動De Zaaier的成員。1915-1916期間,也就是在大學畢業前,史都克努力的想回答一個困難的個人問題:如何調和數學與馬克思主義者的信念。後來他寫道:

也就是在那些時候我開始問我自己,是否應永久的參與政黨活動或是繼續數學的專業,跟隨WijnkoopVan Ravesteync或我的教授KluyverEhrenfest,成為專業的社會主義者(professional socialist)或是社會主義式的專家(socialist professional)。[3] 

    雖然後來沒有成為專業的社會主義者,但他的治學態度可從這裡找到端倪。當時歐洲有一個重大的事件就是俄國的布爾雪維克革命,1917年布爾雪維克在彼得格勒領導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蘇維埃政府。在這背景下,史都克對回答自己的問題有了較深刻的省思。他尋找到調合馬克思主義與數學的方法,這方法不在於整合兩者而是在它們之間找到平衡點。而這種觀念獲得較廣泛的支持則是在1930年代。[4]1931年在倫敦所舉行的國際科學及科技史會議(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Boris Hessen以此為題發表了演講後,史都克得到了許多的靈感,這種進路也促使史都克與其他的馬克斯主義者在1936年發行《科學與社會》(Science and Society)期刊。

對史都克來說,數學史不是定理、證明及解決問題這類知識的堆砌,而是長期社會及心智努力的過程下的產物,社會-經濟的架構是唯一影響數學發展方向與步調的因素。所以史都克明確地反對將數學史定調於導致結論(solution)發現的觀念與環境-柏拉圖式的路線(Platonic lines)。與其他數學史家不同的是,他認為在社會中勞動力量的了解對認識與處理數學史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也就是社會脈絡與數學知識的產生有很大的關係。他利用辨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做為分析工具,檢視與了解數學的思想。《簡明數學史》(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與《美國科學的形成》(Yankee Science in the Making) 兩書便是這種脈絡底下的產物,並且還相當成功呢。

    史都克雖選擇成為社會主義式的專家,但社會主義幾乎從來沒有干預到他的數學專業(除了1951-1955影響到教學外)。而他在數學史的進路則很明顯的受到社會主義信念的影響,並創造『數學社會學』(Sociology of Mathematics)這一學門,[5]提供科學與數學史家新領域的探索。晚年他更將觸角延伸到更寬廣的數學史-民族數學(ethnomathematics)上,其目的在將數學與文化起源(包含社會與生產脈絡)及數學教育與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連結起來。

麥卡錫主義下的干擾[6]

前面提到過在1951-1955年,史都克在M.I.T.的教學受到影響而中斷。主要美國在二次大戰後,有一股反共產主義的浪潮。在這浪潮下產生了麥卡錫主義,因為史都克具有馬克思主義的背景。而史都克並不掩飾他的馬克思主義觀點,諸如支持西班牙共和派對法西斯主義者弗朗哥將軍的戰役、為美國-蘇聯友誼協會工作、支持激進的工會主義等等。1944年在他的幫忙下,波士頓成立了以革新為方向(progressive-oriented)的短期學校(Samuel Adams School, 1944-1948)。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史都克後來將這期間的氣氛描述為『一半是德國納粹的回憶,一半是愛麗絲夢遊仙境式的回憶』),[7]1949年麻州政府遂指控他三項煽動性言論的罪名,而且M.I.T.做了留職停薪的處分。

在這期間有許多朋友相當支持他,如M.I.T.的校長Killian及學校成員。以哈佛大學的George Sarton為首的抗辯委員會,則為他籌到超過10000美元的保釋金。在當時這個案件相當轟動,史都克接到無數的演講邀請,他與太太Ruth因此巡迴全國宣揚他當時的理念-言論自由。另外一方面,他在本身的專業上也沒空下來,這期間出版了Lectures on Classical Differential Geometry1950),以填補教學的空白。後來最高法院接受他的請求認為麻州反煽動性言論的法律(anti-sedition laws)是違憲的,因而在1956M.I.T.恢復了他的終身教職。四年後史都克65歲屆齡退休。

結語

回顧史都克教授的一生,可說他就是20世紀歷史的縮影。將數學、數學史與馬克思主義融於一身並尋找到平衡點是他治學的方法,多年來驅動他的動力則是冷靜且理智的好奇心,而驚人的記憶力又是他另一個特點。在學術上他將數學與科學史帶向不同的進路而且持續的給出影響力,受到影響的學科則包含了數學、數學與科學哲學、數學史及數學與科學史。也因為他的付出,我們對這些學門的了解才有更豐富的認識。

參考文獻:

Alberts, Gerard (1994), “On Connecting Socialism and Mathematics: Dirk Struik, Jan Burgers, and Jan Tinbergen”, Historia Mathematica 21: 280-305.

Rowe, David E. (1994), “Dirk Jan Struik and His Contributions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Historia Mathematica 21: 245-273.

Struik, Dirk J. (1987), 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New York: Dover, 4th rev.ed.

劉鈍(20013月),<剪不斷的"李約瑟情節">,《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二卷第一期》63-66



[1]《簡明數學史》(A Concise History of Mathematics),1948年出版,被翻譯超過十八種語言,1987年英文四版中史都克加上了二十世紀前半的章節。這本書筆者手上有一本,是在大學四年級時於書店(羲和書屋)閒逛發現的,當初好奇於作者為何能在薄薄200多頁的書中將數學史呈現給讀者,於是便買了下來。而這本書也在筆者當兵時陪伴我度過無聊寂寞的觀測所(馬祖北竿)歲月。

[2]捷克斯洛伐克:正式全稱捷克和斯洛伐克聯邦共和國。原包括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的聯邦國家,首都布拉格。1992年協議分為兩共和國,19931 1日生效。

[3] 轉引自Alberts,1994283

[4] 30年代被某些人稱為英國知識份子的『紅色年代』,特別是在劍橋,一批左翼科學家的活動格外引人注意。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有遺傳學家霍爾丹(J.B.Haldane,1892-1964)、生理學家霍本(L.Hogben,1895-1975)、數學家萊維(H.Levy,1889-1975)、物理學家貝爾納(J.D.Bemal,1901-1971)和李約瑟。(劉鈍,<剪不斷的"李約瑟情節">,《中華科技史同好會會刊第二卷第一期》(20013月)63-66

[5] 這類討論請參閱史都克另一本著作《美國科學的形成》(Yankee Science in the Making)

[6] 麥卡錫(1909-1957),美國共和黨政治家、檢察官。生於威斯康辛大丘特。1945年當選為參議員。1950年代初他信口指控有250名共產黨員滲透到美國國務院。1953年他成為權力很大的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主席。虛張聲勢地他採用反復盤問、含沙射影手法傳訊許多無辜官員和公民,後來甚至與軍方發生直接衝突。這種反共的迫害行為當時被稱為「麥卡錫主義」。後遭到參議院譴責,而不能再為所欲為。卒於馬里蘭州貝賽斯達。

[7] “Half reminiscent of Nazi Germany, half of Alice in Wonderland.”轉引自Rowe,1994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