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函數公式的托勒密方法

西松高中 蘇惠玉老師

托勒密的生平所知不多,較為著名的是他的許多重要著作。例如,在他的《地理學(Geography)》中所繪製的地圖中,畫出了經緯線,同時,討論了製作地圖所需的透射學的技巧。他還寫過有關天文、音樂和光學的著作和試著去證明歐基理得的平行公設。他最著名的書為Mathematical Collection,全書共十三冊,完整的包含了當時希臘人對宇宙的模型和描述,如同《幾何原本》一般,他將之前所有的成果收集在這一本書中,可以說是希臘天文學的集大成,在十六世紀哥白尼的學說被廣為接受之前,是最有影響力的天文學作品。幾世紀之後的阿拉伯稱此書為al-magisti,意即the greatest,以區分其他內容較少的天文作品。從此,這本書就被稱為The Almagest

在托勒密的The Almagest的第一冊中,記載了托勒密如何做出他的弦表,給出圓心角及其相對應的弦長。托勒密為了要製作他的弦表,證明了一連串的幾何命題,從他對正弦的定義(圓心角所對的弦長),或是餘弦的定義(圓心角之補角所對之弦長,他稱之為半圓的剩餘,remainder of the semicircle),可以得到現今所謂的和角、差角、半角公式,其中,以托勒密定理(圓內接四邊形對角線的乘積等於對邊的乘積和)作為證明的工具。

托勒密定理

有一圓及圓內接任意四邊形ABCD,連接ACBD。證明

矩形 AC,BD=矩形 AB,DC+矩形 AD,BC.

作角ABE,使得ABE=DBC
加上共同的角
EBD後,ABD=EBC
但是,角BDA=BCE [Eucl. III, 21],因為他們對同一弧。所以三角形ABD與三角形BCE相似,所以
BCCE :: 1BDAD [Eucl. VI, 4]
所以,矩形 BC,AD=矩形 BD,CE
同時,因為角ABE=CBD,且角BAE=BDC,所以三角形ABE與三角形BCD相似,所以
ABAE :: BDCD
所以,矩形 AB,CD=矩形 BD,AE
且因為 矩形 BC,AD=矩形 BD,AE
所以,矩形 AC,BD=矩形 AB,CD+矩形 BC+AD [Eucl. II, 1]

        此即為有名的「托勒密定理」:任意圓內接四邊形中,對角線的乘積=兩雙對邊的乘積和。在這個定理中,若將圓內接四邊形特殊化成圓內接長方形,對角線AC為直徑=1時,若 ,則可以輕易的得到 這個重要公式。

差角公式:

半圓形ABCDAD為直徑,從A點畫兩條弦ABAC,給定這兩條弦的長度,以直徑120來表示;連BC。則BC可求。

連接BDCD。則很明顯的,他們的長度可知,因為他們為半圓的剩餘(remainder of the semicircle)所對的弦。2因為四邊形ABCD為圓內接四邊形,所以,
矩形
AB,CD+矩形 AD,BC=矩形 AC,BD
因為矩形AC,BD已知,且矩形AB,CD已知,所以,剩下的矩形AD,BD可知。
AD為直徑,所以BC可求得。

        托勒密這個命題的意義,在於給定兩個角度及其所對的弦長,可以求得兩角度之差所對的弦長。這個命題,即是我們常看到的差角公式: 。若AD為直徑=1 ,則BC=sin(α-β),且BD=sinα,AB=cosα,CD=sinβ,AC=cosβ。由上述的「托勒密定理」,即可得到

半角公式:

ABC為半圓,AC為直徑。給定弦長CBD平分此弧。連ABADBDDC。從DDF垂直AC。則,CF=1/2(AC-AB)

AE=AB,連接DB。因為AB=AE,且AD為公共邊,且角BAD=EAD[Eucl. III, 27]
所以,底邊BD=底邊DE[Eucl. I, 4]
但是,弦BD=CD,所以,弦CD=DE
因為在等腰三角形DEC中,DF為從頂點到底邊的垂直線,
所以,EF=CF [Eucl. I. 26]。但是,
CE=AC-AB),
所以,CF=1/2(AC-AB)
所以,因為弦BC已知,所以,半圓的剩餘所對的弦AB亦可知。所以CF=1/2(AC-AB)也可知。但是,因為DF畫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所以直角三角形ACD相似於直角三角形DCF[Eucl. VI, 8],所以,ACCD :: CDCF。即矩形 AC,CF=正方形 CD。但是矩形AC,CF已知,所以CD上的正方形可知,所以,弧BC的一半所對的弦CD的長度可知。

        托勒密證明完這個命題後,說明了如何得到一半角度所對的弦長。即若直徑AC=1 ,則BC=sinα,AB=cosα,從上述的命題知道CF=1/2(AC-AB)=1/2(1- cosα)。但是,直角三角形ACD與直角三角形DCF相似,所以, ,即

和角公式:

有一圓ABCD,直徑為ADF為圓心。從A連續的切出兩弧ABAC,連接ABAC。給定此相對的兩弦ABAC的長度。連接AC。則AC可得。

B點畫圓的另一條直徑BFE,連BDDCCEDE。由此,很清楚地,因為BC已知,所以CE可知。且因為AB已知,所以BDDE可得。由我們所已經證明的,因為BCDE為圓內接四邊形,BDCE為其對角線,對角線所組成的矩形等於由對邊所組成的矩形和。所以,因為矩形BD,CEBC,DE可知,所以,矩形BE,CD可得。但是,BE亦為直徑,所以剩下的CD可得。所以,半圓剩餘所對的弦AC可得。如此,如果給定兩角度及其所對的弦,由這定理可知,這兩個角度的和所對的弦亦可得知。

托勒密的這個命題,從兩已知角度所對應的弦長,求得兩角度之和所對應的弦長,即是我們所謂的和角公式: 。若直徑BE=AD=1 ,則BD=cosα,CE=cosβ,BC=sinβ,DE=sinα,所以,而由「托勒密定理」知,BD×CE=CD×BE+BC×DE,即 ,所以,
CD=cos(α+β)= 。而AC=sin(α+β)亦可求得。

 

附註:我們可以從托勒密的方法得到正弦定理及餘弦定理的證明,簡單易懂,可以當作教學上的參考。

 

正弦定理:

一圓半徑為r,圓心為O,圓內接三角形ABC中,設α為銳角,則

,自OBC邊的中垂線,則 ,所以,

。同理

餘弦定理:

如圖,ABCD為圓內接梯形,由托勒密定理可知:

c×c=b×b+(a+2bcos(π-θ))×a,即

[Sidney H. Kung所給出]

 

[1] 在希臘時期,無法直接將a: b看成是一個數 ,他們將比例相等看成是一種「類比」,以「::」來表示。

2 此為托勒密對餘弦函數的定義。

 

參考文獻

Ptolemy, C. (c. 100-178 C. E.), The Almagest, in Greek Mathematics Volume II: From Aristarchus to Pappus, with an English translation by Ivor Thomas.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tolemy, C. (c. 100-178 C. E.), The Almagest, in 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 Volume 15, translated by R. Catesby Taliaferro. Chicago: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Euclid (1956), The Thirteen Books of The Elements, translated with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Sir Thomas Heath, New York: Dover.

Katz, V. (1993), A 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Harper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Nelson, R. B. (1993), Proofs Without Words—Exercises in Visual Thinking. Washington DC: MAA.

Maor, E. (1998),《毛起來說三角》(胡守仁中譯)。台北:天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