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法義》文本研讀

台東大學數理教育系  潘玉樹教授

          一、      版本介紹

1.《周髀井田記》

          《周髀井田記》舊裝五冊,目前藏上海圖書館。封面題字為『周髀井田記』與『徐文定雜著』,內容除徐光啟已刊未刊之作外,其餘大部份為錄自明代人或明以前人關於算術、井田、水利之類的作品,可能是徐光啟所收集作為學術研究資料用的,可貴的是其中保存了徐光啟很多未刊之作。

        徐光啟(1562 - 1633),字子先,上海人,萬曆二十五年舉鄉試第一,又七年成進士,累官至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早年受乃父思誠影響,「自六籍百氏,靡不綜覽而攬其菁華」。但陽明心學對他的影響頗大。其師黃體仁對陽明心學頗有心得。徐光啟曾四次參加鄉試,皆不中,第五次應試時,獲主考官焦竑賞識拔為第一名。成進士後,徐光啟開始批判明末流行的玄虛學風,尤注意反省、清算佛老對學風的影響。徐光啟的治學一直在求儒效,求富國強兵,求良好的道德政治,也一直堅持有用無用這一標準的普善性。「善疑」的批判精神,博究天人主實用的治學態度,富國強兵的高遠之志,構成徐光啟精神風貌的主要內蘊,這也是他理解和接受西學的視野和出發點。因為善疑,故能對自己曾浸潤其中的思想傳統展開反思和批判;因為主實用、求富國強兵,故能突破夷夏之辯的思維框架,較為開放的面對西方文化,希冀取彼之長以補己之短,並會通以求超勝。徐光啟在宗教上雖為虔誠的天主教徒,但其目的則是欲借助他認為切實可行的天主教道德體系,以期達到儒家理想中的三代之治。這種借耶補儒的方法及最終目的的傳統特色,表明他能仍是在儒學的框架內接受、容納西學的,而不是完全拋棄作為他賴以理解、接受西學的前提的儒學。他不是一個盲目的全盤西化論者,但他在思想文化、科學上明確反對閉關,倡導虛心接受的態度,以及冷靜會通的工作,則表現出他對異質的科學成果、思想方法和一些觀念的敏銳的適應性,而且令人深思,他是一個能超越自己,善於而且敏於應付時局的科學家、思想家。現代無神論者盡可以拒斥、批判他的宗教信仰,但卻不能不珍視並研究他對外來思想、科學的方法及其具體貢獻(以上內容摘自:孫尚揚著《明末天主教與儒學的交流和衝突》,文津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

            2.《天學初函》

天學初函為明末李之藻所編輯,一六二八年刊刻,次年李之藻卒。李之藻(1565 - 1630),字振之,號涼庵、涼安居士,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官至工部水司郎中。萬曆二十九年利瑪竇甫抵京城時,即已與之交遊。由利瑪竇向他講述的天文學理論、具體知識及其所繪製的《坤輿萬國全圖》,增強了他對西方科學的興趣和信心大柱石。李之藻晚年時,輯集利瑪竇、徐光啟、龐迪我、熊三拔、畢方濟、艾儒略、陽瑪諾,以及他自己的譯著,合成兩編:一為理編,一為器編;每編收書十種,共二十種,題為《天學初函》。理編所收十種,為討論天主教理、敘述西洋學術概要,及介紹世界地理。內容為:

a. 西學凡:艾儒略。一卷。

b. 唐景教碑附:李之藻。一卷。

c. 畸人十篇:利瑪竇。上下二卷。

d. 交友論:利瑪竇。一卷。

e. 二十五言:利瑪竇。一卷。

f. 天主實義:利瑪竇。上下二卷。

g. 辯學遺牘:利瑪竇、徐光啟。一卷。

h. 七克:龐迪我。七卷。

i. 靈言蠡勺:畢方濟、徐光啟。二卷。

j. 職方外紀:艾儒略、揚廷筠。五卷。

器編所收十種,為論數學天文水利各科的譯書,這十種科學譯述,為中國近代翻譯科學書籍的最早紀錄。其內容為:

                                       a.        泰西水法:熊三拔、徐光啟。六卷。

                                       b.       渾蓋通憲圖說:李之藻。上下二卷。

                                       c.        幾何原本:利瑪竇、徐光啟。六卷。

                                      d.       表度說:熊三拔、周子惠、卓爾康。一卷。

                                      e.        天問略:陽瑪諾。一卷。

                                      f.         簡平儀說:熊三拔、徐光啟。一卷。

                                      g.        同文算指:利瑪竇、李之藻。前編二卷,通編八卷。

                                      h.        圓容較義:利瑪竇、李之藻。一卷。

                                      i.          測量法義:利瑪竇、徐光啟。一卷。

                                      j.         勾股義:徐光啟、孫元化。一卷。

     《天學初函》的編輯體例頗有意味,理編中不僅包含像《天主實義》這樣的「預備福音書」,而且包括介紹西方學術概況、習俗、政治等著作,器編則介紹西方科學技術的書籍。這種分法無疑仍是儒家「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類觀念的體現,但卻暗示了李之藻承認西方文化是有道有器的整體。李之藻在科學和宗教方面的思想與徐光啟相比,具有較為顯明的形而上學的傾向。

         二、   測量法義的內容

         測量法義的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引進了矩度這個測量儀器,其構造基本上就是直角相似三角形的應用。其次講到直景與倒景,且與矩度配合使用的方法,矩度的構造可參考文本。

對於矩度的用處,徐光啟曾在他的奏摺中講到下面一段話:

 教演大銃•••一切裝放皆有秘傳。如視遠則用遠鏡,量度則用度板,未可易學,亦不宜使人人能之,所謂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也。臣嘗深慮,以為獨宜今世臣習之,自勳戚子弟以及京衛武臣,擇其志行可信、智勇足備者教之。

可見矩度的重要性。

         第二個部分是以十五個命題講高、深、廣、遠的測量方法,並將矩度應用到不同的場合中。對每個命題都做證明。證明的體例全以《幾何原本》為標準。十五個題目分類為:

                  1.         矩度的用法:第一、二、三題。

                  2.         矩度的應用:第四、五、六、七、八題。

                  3.         用中國傳統的工具(平面鏡、表、矩尺)做測量工作: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題。

                  4.         簡捷算法:第十五題。

        三、  測量法義在軍事上的應用

以下面的參考資料為主:

                1.      黃一農,〈紅夷大砲與明清戰爭 以火砲測準技術之演變為例〉,清華學報,新二十六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2.      黃一農,〈天主教徒孫元化與明末傳華的西洋火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3.      清蔚園網站(http://vm.nth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