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異同》文本研讀內容摘要

台師大數學研究所碩士班 楊瓊茹

一、徐光啟的生平、交遊與著作

徐光啟 (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其年譜大要如下:

         1562 (嘉靖四十一年),生於上海。

        1581 (萬曆九年)20歲,考中金山衛秀才。

        1597 (萬曆二十五年)36歲,鄉試中舉人。

        1600 (萬曆二十八年),在南京訪問利瑪竇。

        1603 (萬曆三十一年),從葡萄牙傳教士羅如望(Jean de Roacha) 領洗入天主教。

        1604 (萬曆三十二年)43歲,北京會試中殿試三甲五十二名,  賜同進士出身。

        1605年秋 (萬曆三十三年),利瑪竇口授、徐光啟筆受,在北京合譯《幾何原本》前六卷。

        1607 (萬曆三十五年丁末),《幾何原本》前六卷北京刊行。與利瑪竇編譯《測量法義》。丁父憂回家守制。

        1608 (萬曆三十六年戊申),在家守制期間將《測量法義》定稿。撰《測量異同》。

        1609 (萬曆三十七年),著作《勾股義》。

        1610 (萬曆三十八年),利瑪竇逝世。

        1629 (崇禎二年),設曆局,督修曆法,用西法改曆,主持編修《崇禎曆書》。

        1633 (崇禎六年),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卒於北京。享年七十二歲,諡文定。

按明代政府官員的來源,除了國子監之外,大多數的文官是由科舉制度登入仕途。府州縣學的生員 (秀才) 每三年在省城會考一次,稱為鄉試,合格的稱為舉人 (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年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考,稱為會試 (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元),合格者再至殿廷覆試一次,由皇帝親自主持,稱為殿試,及格的則為天子門生。榜單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一甲為狀元、榜眼、探花,共三人,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 (二甲、三甲第一名稱為傳臚)

徐光啟是典型的科舉出身,但是,他的科舉之路卻是走得極為辛苦,屢次應試都不能登第。整整有二十三年的時間,他只能以開設教館,教書為生。一直到四十三歲,考中進士,才開始有機會表現他的才學。另外,也由於結識了利瑪竇等傳教士,得以學習到西方的科學知識。登入仕途與結識傳教士這兩點,似乎是徐光啟人生的轉折點。徐光啟晚年時,官高位重,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大學士的職責原是替皇帝撰擬詔誥、潤色御批公文等工作。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內閣大學某種程度上便行使了丞相的權力。不過,徐光啟一生也致力於數學、農業、水利、曆法等學科研究,對於明末西方科學的引進有所建樹,著有《農政全書》。

二、研讀的版本

研讀文本《測量異同》,取材於《徐光啟著譯集》8冊,也就是《周髀井田記•徐文定雜著》的版本。

三、研讀內容摘要

1607年,徐光啟與利瑪竇編譯測量法義》,引進了西方的測量儀器—矩度,並且應用相似三角形的原理以及三率法,來說明『法之義』。徐光啟著作測量異同》一卷,可說是繼《測量法義》之後的補充和探討。本書總共列舉六題,逐一對比中國舊有的勾股測量與《測量法義》的異同,以達到「會通中西」的理想境界。《測量異同》的序文,說明了徐光啟的撰寫此卷的目的:

九章算法勾股篇中,故有用表、用矩尺,測量數條。與今譯《測量法義》相較,其法略同,其義全闕,學者不能是其所繇(),既具新論,以攷()舊文,如視掌矣。今悉存諸法,對題臚列,推求異同,以俟討論。其舊篇所有,今譯所無者,仍補論一則。

徐光啟序文中的『九章算法』指的是《九章算術》或《九章算法比類大全》,需要更確切的證據。因此,本文下列所論的六大題型,則以西法的《測量法義》和中法的《算學寶鑑》、《算法統宗》、《九章算法比類大全》、《神道大編曆宗算會》、《續古摘奇算法》、《九章算術》、《詳解九章算法》、《九章算術》對照。

第一題 以景測高

第二題 以表測高

第三題 以表測深

第四題 以重表兼測無遠之高無高之遠

第五題 以四表測遠

第六題 以重矩兼測無廣之深無深之廣

注文中「前篇」指的是測量法義》;而「六卷四」、「一卷三十四」等等,則是《幾何原本》的命題。在求高的算法中,中法著眼於物 (加表高);西法著眼於人 (加目高)。另外,《測量法義》僅有重表測高,而無重表測遠,所以,第四題補論重表測遠,即『舊篇所有,今譯所無』。在第四題的卯辛和第六題的辛丑,兩者取法並不一致,但是由《幾何原本》分比例的進路,徐光啟並沒有前後矛盾的錯誤,甚至已經跳脫平行線的囿限。

綜觀測量異同》全卷,徐光啟以《幾何原本》和《測量法義》的相似三角形原理會通中西。其實,中算家的「出入相補原理」—『勾中容橫,股中容直,二積之數皆同』,徐光啟也相當熟悉,但是,在《測量異同》裡,徐光啟卻隻字未提。究其原因,從徐光啟早年屢試不第,到後來結識傳教士和登入仕途,得以發揮才能、貢獻一己之力,或許就不難理解徐光啟為何如此重視西方科學知識。

四、參考文獻

   徐光啟 (1983).徐光啟著譯集》,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主編。

          吳文俊 (1986).《吳文俊文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郭書春主編 (1993).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數學卷》,卷一、二、四,濟南:河南教育出版社。

  孫尚揚 (1993).《利瑪竇与徐光啟》,北京市:新華。

          羅光 (1960).《徐光啟傳》,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異體字字典:http://140.111.1.40/mai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