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空無』對話

台師大學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書名:《從零開始》

作者:羅伯•卡普蘭

出版:究竟出版社

頁數:293

        本書是有關數目零的第二本數學普及著作之中譯。這幾年來,幾個特殊的實數如圓周率π,尤拉數e與虛數 的故事相繼登場,為數學普及書寫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對於有志於此道的作者,應該帶來很大的鼓舞作用。

        這幾個實數是『尤拉公式』( )的主要組成部分。此一公式曾被國際數學家社群評定為最漂亮的數學公式,大概它最符合數學家所謂『簡單而深刻』的根本要求吧。因此,有關π,e 0的故事,都在一九九零年代成為科普書寫的話題。不過,後兩者的故事遠較前二者曲折,譬如相較於π與e來說, 0都花了相當長時間才獲得了『正當性』。其實,數學史家也不過是在這二十年內,才比較看清楚這兩個數目的滄桑容顏,他們的研究成果,也因而惠及相關的科普著作(譬如本書)。

這應該也可以解釋:何以本書竟有218條註解,而且參考文獻更是多達232則左右,尤其包括不少古典文本(請查閱:牛津大學出版社網站)。由此,我們可以了解本書作者卡普蘭的苦心造詣。卡普蘭擁有高深數學專業,精通多國語言(包括拉丁文與梵文),同時,在哲學與各個民族(包括印度與馬雅)的歷史與(宗教)文化等方面,也有全方位的修養。更難得的,他畢生致力於推廣數學,非常樂意分享數學學習的喜悅。因此,他追隨『自然主義式』的書寫風格,文類則在敘事之外,兼採論說與抒情,從容地『追蹤零的符號與意義』。我們在捧讀本書時,難免被他『隨興』安排的岔路暫時打斷,不過,通過他的眼睛來觀察『空無』的世界,也的確賞心悅目。

        本書共有十七章,作者在安排時別出心裁,特別從『第零章』開始,而非從第一章。顯然,作者運用了『0』的形象比喻,說明他的敘事並非結束,反而是一個入口,引領我們進入永遠等待完成的數學風情畫之中。就全書的論述結構來說,第七章(『典範的轉移』)是『0』的歷史之發展關鍵。在本章中,作者借用了『典範』(paradigm) 一詞,來表彰古印度數學家對於『0』的歷史演化。同時,他也運用了一個『數目共和國』(Republic of Number) 的比喻,說明『0』得以入籍為此一共和國的一介公民的曲折與艱辛。此處,值得引述他的說法:「數(目)共和國的特色在於,如果某物成為一個數(目),它就必須要能和現存的數(目)來往,至少要能和它們寒暄。它必須要能和其他數(目)以常見的方式結合。零如果要跟其他數(目)平起平坐,我們就必須瞭解如何用零來進行加減乘除的運算:這正是古印度數學家所做的事。」結果,『他們促成了一種典範的重大轉移。』

事實上,這一個歷史解釋,也呼應了數學史家、數學教育家對於數學概念本質的考察成果。換句話說,像無理數 ,虛數 ,乃至於0這一類『外來』概念,在取得數目共和國的身份證之前,通常都必須先與其他數目公民建立『運算』關係,直到磨合得這些『外來客』的『身份』變明朗時,才能通過審查而入籍成為新的公民。    數學概念這種通過『關係』而確立『結構』的演化歷程,是本書最具有啟蒙意義的比喻,值得讀者,尤其是中小學的數學教師,好好地咀嚼與反思。

不過,本書作者用字遣詞時,還是儘可能避免『以今鑑古』。這種風格在介紹馬雅文明出場時,尤其顯得審慎與節制。誠然,本書第八章(『馬雅間奏曲』:計算的黑暗面)的確是一個間奏,因為我們無從得知馬雅人的數學遺產是否注入『0』的主流發展。無論如何,馬雅文化『充分地證明了零的觀念與符號可以在一個地區獨立發展。』這是作者的多元文化關懷之表現,只是他也指出:馬雅人由於恐懼『零神』而表現的『野蠻行徑』!

本書其他章節順便論及的符號代數、微積分之發展,既有歷史的興味,也不乏發人深省的觀點,就留待讀者自行享受開卷的樂趣了。不過,由於本書內容相當博雅,譬如作者闡述數學知識結構的演化非常用心,同時,也刻意摻入相關的(宗教或神話)文化意義,所以,我們建議讀者第一次閱讀時,能夠把握本書的一些例證或例題,來作為閱讀與思考的憑藉。至於本書作者在第七章錯誤地解讀了『重演說』,就當作賢者之失好了。還有,中譯本如能附上『索引』,那麼,閱讀起來將會有更大的幫助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