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煦與我

                                                     中山女中 陳啟文老師

        今年對我而言是個特別的一年,不僅已辦妥「離職」手續,轉換跑道,重新適應另一個教學環境。也即將在台灣師大母校,辦理「離校」手續再度畢業。雖然同樣是懷抱著愉悅的心情以及親朋好友的祝福來離開,但不同的是,前者的所扮演的是老師,只要參加各校的教師甄選,以平常心通過筆試、口試與試教,便可達陣成功。而後者的角色卻是學生,除了要修畢應有之課程外,尚需兼顧工作與學業,在完成畢業論文後,方可如願。因而在最後一年,論文題目的取材與繕寫,就是一件極為挑戰的事了。

        回想兩年前,如初生之犢,一時興起,打算以「數學史與數學教學」來做研究主題,也曾想以「數學史的教材編寫」為論文的主軸,當作主體架構來探討。因此,不斷地在各家圖書館的書架間穿梭,在坊間書店到處翻閱普科讀物,試圖蒐集一些有用的參考資料。此外,自己還在原來所任教的綜合高中,首開「數學史」的選修課程,自行編寫教材、擬訂教法,面對每週二個鐘點未曾有過的教學考驗。上述的這些作為,無非不是為了想讓自己多培養一點臨場感,希望能從學生的反應中,獲得實戰經驗,好為我的論文做好鋪路的工作。然而,事情並如預期的單純!雖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過,在數學史與數學教育交會的領域裡,不得其門而入者,通常只能說是霧裡看花,不知葫蘆裡賣什麼膏藥。而能進入這座寶山者,也別高興得太早,因為在這塊俯拾皆學問的園地中,如何取捨史料,如何將之消化吸引,編寫成教材教法,實非一蹴可幾。幸賴指導教授洪萬生老師,平時不斷地資料提供,才勉為其難地激發出些許的靈感,做出一點心得來。

        只是這樣的工作,愈是深入探索,就愈覺得自己才疏學淺,力有未逮,找不到問題的核心所在。再與洪教授討論後,建議我與其把精神分散在蒐集、整理的數學史教材,又要為自己的編排取材,做合理的論證,不如先行集中火力,在一個點上著力,然後將範圍逐漸加大,見好就收。說真的!對一個新手的我而言,起先是無法體會其中的奧祕的,當選擇以晚清算學八大家的戴煦為研究對象後,這個疑問方才煙消雲散,逐漸明朗化。

        因為要完成戴煦及其算學的研究,勢必得要探討他所處的學術環境,對他的治學理念與算學取向的影響,而洪老師的《談天三友》、《孔子與數學》就是最好的參考依據,倉億與鳳珠的碩士論文是最好的入門讀物。要了解戴煦的生平事蹟,就需透過其個人或友人傳記的幫忙,方能理出個頭緒,因此《疇人傳》、《傳包》以及近人所寫的專文介紹,便是我的論文延伸的觸角所在。不過,這當中最難的,應是了解當代以文字敘述的代數運算,特別是三角函數與對數函數的冪級式展開式。因此,先行消化許多學者的論文著作,再回頭釐清戴煦文本中字裡行間的實質意義,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於是,所謂由點漸漸的擴散到面,就這麼的開始了。

        但由於起步較晚,與時間賽跑極為迫切。還好!許多同學的熱心協助,著實讓我省去不少摸索的時間。還記得曾有幾次向洪老師說:「清代的割圓八線的冪級數,唸起來蠻難的!」他以兩頭嘴角微向下彎的慣用表情告訴我:「這一部分的確有點難!」也讓心急如焚的我,頓時舒坦了許多。現在想回起來,當時想必是在安撫我,好讓我這位新手亦步亦趨,更有信心地一路走下去吧!  
   
雖然論文目前已告底定,也順利地通過口試答辯,但它帶給我的感觸與回憶,確是十分深刻。譬如在洪老師的教導下,我才了解故宮博物圖書館裡頭的『傳包』是什麼玩意兒!在第一次目睹清代所留下來的文稿之餘,尚能享受到濃郁筆墨樸鼻的香味,也算是一種特殊的經驗。好幾次偷偷地拿下口罩 (規定要戴上,以防污損善本),很小心地以鼻頭「貼近文本」不斷來回地聞,目的也只是要確定那香味來是否真地來自於當時的墨汁,渾然忘了自己來此的目的!不過,我得到肯定的答案。

        近日在整理論文準備裝訂成書之前,又再度細審前後文,大膽地給自己一點期許,終於製作完成戴煦的年表,算是替自己的階段性的研究,暫時劃下個「休止符」。或許有人會問為何不是「句點」﹖難道戴煦還會有什麼東西可以研究﹖沒錯!正如恩師洪教授常常所說的,任何問題如果你深入探討,可以由不同的面向來解讀的。其實,在我的論文研究後期,也發現到在清代數學社群中,戴煦的證明方法與現在形式化證明頗值得推敲的。另外,從現在大學生對「無窮」、「極限」認知的研究報告看來,戴煦個人在此方面的見解,亦值得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去關懷的。只是此刻的我,應該先享受一下畢業後感覺才對,這些問題還是等待下回分解吧!

 

  

 

 

感恩的心--寫在論文發表之後

馬祖中正國中 王連發老師

經過兩年的努力,在業師洪萬生博士的指導之下,論文《勾股算學家-明顧應祥及其著作研究》終於完成了。回想這兩年的時間,要感謝的人真的很多,也知道前人為何要「謝天」了。

在這兩年裡,筆者在馬祖任教,而馬祖的書籍(特別是古籍圖書)資料缺乏,對於個人的論文寫作是一大挑戰。筆者在選定了以明朝數學家顧應祥做為論文的主題之後,開始了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或許是前人對顧應祥的輕忽吧,除了他的基本資料外,對於顧應祥的研究是付之闕如。在資料的收集過程裡,也找到了一些少為人所知的資訊。或許這種艱苦的過程,能夠提供給別人一個可以『比較』的空間吧。業師洪博士希望我們這一群的畢業生能夠分別寫一些想法,我就以這一段的過程來留念吧。

寫作之初,對於顧應祥的生平事蹟,只知道他是浙江長興縣人,有四本的算術著作。因此,《長興縣志》就變成我第一本要找的書籍。由於網路資訊的進步,筆者在馬祖先透過網際網路搜尋各種相關資料,終於在國家圖書館找到一本清朝初年的長興縣志,於是,利用週末的時間,搭著飛機來到台北,開始了尋寶之旅。無奈的才知道,原來那本書籍是善本書,需要平常上班時間才能借閱。下一次只好星期五,請一天假來台北了。

第二次入寶山,終於沒有空手而回了。我知道了原來這些「善本書」還有完善的管理,還有保全系統。也頭一次帶著口罩仔細地翻閱這些寶貝。找到了一些相關的資訊,從這些為起點,慢慢的鋪陳出一些輪廓。反覆的利用圖書搜尋系統〈http://libmail.lib.ccu.edu.tw/agent/mainpage.exe國內圖書館圖書虛擬聯合目錄〉,到圖書館查書籍,甚至利用圖書館館際合作系統來借閱書籍。但是,此時的資料收集猶如大海撈針,事倍而功半。只好改弦易轍,轉移陣地到中央研究院的傅斯年圖書館,因為此地圖書是採開架式的閱覽,方便筆者把明朝相關書籍取下一一查閱。皇天不負苦心人,在這裡終於找到許多的資料。

回顧這一段歷程,其實是很艱辛的,往往耗費了一整個白天的時間,所得到的資料是只有幾個字。總之,在這一段時間之中,要能夠忍受的住那種枯燥與寂寞。因為,找久了,就慢慢的知道方法與竅門了。經過這段時間的淬練,相信以後的資料蒐集,就會簡單許多了。

在接下來的論文撰寫中,也曾經遇到許多次的瓶頸。在一開始,我一直拘泥於傳統對明朝數學的評價,不知道該如何對顧應祥下筆。直到在洪老師的指導之下,重新回到明朝歷史的脈絡中,來檢視明朝的算學,才確定了唯有「在脈絡中」的探索,才能夠找到明朝算學的意義何在,也才能夠確認顧應祥的算學成果的價值所在。

一路走來,或許是辛苦的。但是,也讓自己知道苦盡甘來的甜美。悠游於算學史的典籍之中,或許只能算是初入門檻吧。但也提供自己一個在教學之外的新天地,在往後的時間中,如何結合數學史與數學教學,是自己要思索的課題。就從H.P.M出發吧。

 

 

 

 

 

論文寫作心得

                         西苑高中 阮錫琦老師

        碩士論文完成,領到畢業證書的那一刻,心中激起了無限愉悅的浪花,久久不能自已。回顧這三年的研究所讀書經驗,筆者個人許多心得,急切希望與大家分享。

首先,在寫作心路歷程方面,綜合起來大該有下列六點。不過,它們通常是分頭並進,沒有必然的邏輯先後順序。儘管如此,文本的解讀卻是必要條件。至於如何進行,端看個人性之所好就是了。

文本的解讀:從文章的標點符號到古文翻譯成白話文,直書文字敘述的冪級數展開式,解讀成現代的代數符號表示式。對於算學家的算學研究,除了該作者的作品要逐字研讀外,並且要同時研讀同時期相關算學家的算學作品。排列比對深入探討,並釐清當時的算學的歷史脈絡。

其他相關論文收集:上網搜尋相關文獻資料或論文題材相關的作者,誠懇地向其索取資料。例如筆者曾向李迪和李兆華兩位大師索取徐有壬相關論文,也獲得其慷慨贈書,不勝感激。雖然筆者收集與翻印的書籍近七十本,影印相關期刊更是不勝其數。後來整理發現,最關鍵性資料都是出自於洪萬生老師所提供的,諸如「書呆子」算學家-江蘇巡撫徐有壬、〈談天三友焦循、汪萊與李銳:清代經學與算學關係試論〉以及〈清代數學家汪萊的歷史定位〉等等珍貴文獻。

資料的佐證與勘誤:論文寫作在論述方面,要正反兼顧,參酌他人觀點時也要提出自己的見解,而且指出他人不足之處,更要強調自己有意義論述及研究的取向。

同好的鼓舞:平時上班忙碌又要處理家務,必須忙裡偷閒利用零碎的時間來研讀文本與寫作,難免會有點倦怠,此時不妨打電話與同門師兄弟互相打氣,切磋寫作心得。

教授的指導:筆者認為自己以厚著臉皮,勤找指導教授指點迷津,也許聽教授的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所有茅塞可能因而頓開。教授指示的文獻要仔細研讀,勤作筆記。

定期的書報研討:三五好友儘可能找出相同時間互相研討。請指導教授蒞臨指導,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藉此督促本身,按照既定論文寫作進度,避免怠懈。

其次,筆者個人的專業成長,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在文本方面,筆者經過深入探討發現徐有壬的數學研究成果,深具創造力與啟發性。他運用簡單的初等數學模型,解決了複雜的高等數學問題。對中學教師而言,要如何幫助學生建構出數學理論基礎呢?徐有壬的數學思維與理論架構,是數學教學上絕佳的參考資料。由此看來,筆者認為徐有壬的數學著作不儘具有歷史研究的意義,同時,也可以對今日相關的數學教學有所啟發。在寫作能力方面,經過論文寫作的訓練之後,筆者認為本身對於修辭、體例、文章架構以及邏輯分析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昇。最重要的是,經過這番訓練,日後面對任何論文寫作便可以駕輕就熟、從容應對。這便是研究所研讀最大的收穫。

        筆者經過論文寫作訓練之後,希望本著此項能力,能夠在數學史方面繼續鑽研,在算學的研究工作上努力深耕,並且以HPM的觀點,為中學的數學教育盡一份心力。

 以上只是小弟個人拙見心得,希望各位看官不吝賜教,交換心得分享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