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研究方法研習營」後記

台師大數學系研究所碩士班 林旻志

這次參加國科會數學教育學門所主辦的1289兩日「數學教育研究方法研習營」,是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參加,所以在前一天,便先和其他工作伙伴一同飛抵台東,以提前準備。抵達大會舉辦的會場—「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之後,藉由史博館內工作人員的指引,大致熟悉了整個會場的環境和動線,及會場的硬體設備包括燈光的明暗控制、錄影錄音等等的操作。簡單布置了一下會場,大家再一次的確認隔日各自負責的事項及會議流程之後,即返回飯店休息。

大會第一天早上,我和彥宏提早至台東機場接機,第一次拿著可愛的研習營看板在機場等人,感覺有些新鮮和興奮。不一會兒,與會的老師們從出口魚貫地出現,或許是因為地點的關係,感覺大家臉上都泛著笑意,似乎來到台東,心情也跟著度假了起來。大會在瓊如精準的控制時間下,順利的進行。休息時間,還備有精緻的點心及茶水供大家取用。順道一提,這次來台東最大的收穫,除了會議內容的精神饗宴之外,還飽餐了大會豐盛的餐點,嗯,回台北後,得要力行瘦身計畫了!第二天在會場上,林碧珍老師特別綁著富有原住民風味的頭巾與會,不但十分具有特色,也讓整個會議「在地化」了。而兩天的研習營在下午五點半結束之後,另有一場讓大家聯誼和討論的雞尾酒會,最後留下來參與的老師們,在臨走之餘,還欣賞到史博館戶外精彩的「水舞表演」,也為這兩日的會議,留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由於在會場中,有時需分神照顧錄影、錄音等機器設備,再加上得趁大家在會場時,品嚐豐富的茶點,以致漏聽到許多老師精彩的演說內容。不過,光是所聽到的,就足以對我多所啟益。例如在「方法論的反思」這場議題中,譚克平老師及劉柏宏老師提及了教育研究的質與量的研究方式,特別是劉柏宏老師還以HPM為例,指出目前有關HPM方面的研究困境以及如何尋找一個適當的研究方式以彰顯HPM在教育上的價值。對於中學數學教師來說,數學史是能讓學生貼近數學、還原數學神秘本質的一條進路,但如何在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後,進而利用數學史維持、提升學習品質,仍是需要大家來思索的課題。還有陽明大學的洪裕宏老師,提出了「從認知科學觀點看數學教育」,他簡介了認知科學的二個主要典範 – Symbolism(符號論)與 Connectionism(聯結論),說明過去五十年,認知科學主要由所謂的傳統人工智能學派(symbolism)所主導,到八O年代以後,聯結論才逐漸受到重視,而形成競爭之局面。依據Connectionism的主張,人類認知之歷程不是依循規則的歷程,而應用於數學教育上,則應重視數學洞見(insight)之開發。雖然洪老師是會場中少數非教育科班出身的學者,但他的看法,卻和數學教育的許多理念不謀而合。不過,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洪老師短短數分鐘的身平簡介。他提及從小到大最反教育,然而現今從事的是教育崗位,平日工作的重心,也環繞在教育上。另一位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蕭志如老師,他談到在師大數學系唸書時,差點被退學,不過在美國求學時,卻被視為天才。其實這些生命中的真實故事,不僅讓我們更貼近講者,亦是惕勵自己和他人的好題材。

        會議也請到了多位科學教育界的老師,如郭重吉老師提出「如何探究學生科學概念的學習」、林煥祥老師的「淺談科學教育研究」、張惠博老師的「科學素養」等。而在討論時間中,大家還針對「數學素養與科學素養的異同」這項議題有精彩的討論。在「資訊融入數學教育」的主題中,有左台益老師提出「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個案研究」、全任重老師的「知難行易的曲線作圖」、傅麗玉老師的「飛鼠部落」及李源順老師的「數學教學知識庫的建置」。國內有許多的數學網站都有全任重老師網站的連結,而實際進入全老師的網站之後,不但可以見到各式各樣從平面到立體的幾何圖案,,也找得到較複雜的極座標方程式之曲線。對有興趣的圖形,還可以下載回家,好好研究。在會議結束之際,也趁機把握機會向全老師請益。原來全老師憑一人之力,已經架設了四個網站,同時,網站內容的管理與安全性問題,也都由其一人負責包辦,真是令人佩服再三。而全老師的理念,主要也是想讓大家經由簡單的步驟,造出複雜的曲線,產生成就感與好奇心的同時,能對曲線背後蘊含的數學知識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此外,講題內容對研究生有直接助益的,有梁淑坤老師和傅麗玉老師談到「論文寫作」、林碧珍老師的「如何決定一個與師資教育相關的研究主題」、柳賢老師的「談數學概念的評量」以及金鈐老師提出「教室觀察研究的倫理」和一些經驗分享等等,都讓我們研究生受益良多。

        這幾天的台東之行,最要感謝的是自全省各地的老師們以及研究生,有大家熱情的參與,讓這場研習營的內容更顯豐富和多元。以及其餘辛苦的工作伙伴們(宜君、靜宜、青樺)、幫我分擔了許多會議前細節準備事項,不但讓大家參與了一場媲美國際級的學術交流會議,也使我吸收了許多會議外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