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古文明數學巡禮 

 系列之三:巴比倫代數舉隅及其『張本例』(generic example)的特性

中原大學數研所碩士生  英家銘

先看一個記載於巴比倫泥板上的題目:(考量到忠於原味,以下的數字我們使用六十進位法的格式。為了不致混淆,我們用『,』來區隔不同的位置,而用『;』來表示他們沒有的小數點。例如,(2,3)表示 ,而(4;5)則表示 。)

例一  若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減去它的邊長,我們得到(14,30),求邊長。

解法:取(1),將它折半,得(0;30);將(0;30)(0;30),得(0;15);將(14,30)加上(0;15),得(14,30;15),此數為(29;30)的平方。現在將(29;30)加上(0;30),得(30),此即為正方形之邊長。

這個題目等價於解方程式:

所以,處在21世紀的我們,會用我們熟知的方程式解法求出答案,而對於巴比倫人的做法,乍看之下應該難以了解。事實上,這個例題是某一類問題不斷一般化的其中一個環節,我們現在從這個脈絡的開頭來看起。

    巴比倫人從未使用與我們現代相同的代數思考模式,但他們的算術方法可以解決許多非常困難的問題。在公元前2000年之前,巴比倫人已經發展出許多系統性的方法,來解決等價於二次方程式的問題,一部分三次和四次方程式也被解決。在此同時,他們可能也已經知道如何解出等價於線性方程組的問題。上面的問題,就是其中一個可化為二次方程式的問題。這種問題最簡單的形式是這樣的:(以下我們使用現代代數符號來說明他們的方法)

    例二  找出兩個數,他們的和為14,積為45

    解法:兩個和為14的數一定可以寫成7 + a7 - a的形式。所以

    

    

  

    故兩數為95

    使用上面的方法,巴比倫人可以解出等價於二次方程式的問題。

    例三 

    解法:此方程式可化為       

                              

          則我們必須找出xy使得    

               

                 

  

                                   

    現在我們把例一的解法用現代符號逐行對照,這樣就可以看出巴比倫人是如何解出這個問題。

巴比倫解法                                                        現代符號

(1)                                                            ,則

                                                                        .

將它折半,得(0;30)                                   .

(0;30)(0;30),得(0;15)                        .

                                                                                 .

(14,30)加上(0;15),得(14,30;15)           .

此數為(29;30)的平方。                                 .

現在將(29;30)加上(0;30),得(30)             .

此即為正方形之邊長。                                .

   

例一中 的係數為1,但他們也能解 的係數不為1的方程式。

    例四 

    解法:將方程式兩邊同乘以7,可得

                                 

          則方程式轉換為

    

          使用前面例子的方法我們可解出 ,所以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巴比倫人能解決等價於方程式

的問題,其中ac必須為正。他們將此方程式化簡為「標準型」

其中q為正。他們解標準型的方法用公式表示,可以寫成

他們只找了一個解,因為他們的觀念中並無負數。最後,

    從上面的幾個例子看來,巴比倫人由例二的方法出發,去解決例一與例三這一類的問題,再將這種方法推廣到例四這樣比較一般的問題。事實上,這不是巧合,在其他許多泥板上,我們發現許多用同樣方法解決的問題,此外,經整理過後也發現另外一些類似的題組,把一些較簡單的方法推廣到一般的問題上。還有,許多題目在開始解之前會寫一句「你遵照這個方法」(英譯You follow this method),在結束時還會寫「以上即為解題過程」(英譯Such is the procedur.)。以上種種都顯示,這些問題是要示範一些解題的一般方法。

    所謂的「張本例」,就是以一個特殊的例子來說明一般的方法。John MasonDavid Pimm說:「張本例固然是一個真實的例子,但是它卻以被刻意要求成為『承載一般性』的角色來呈現。」雖然巴比倫人沒有與我們相仿的代數系統與方程式論,但他們在數學上的成就絕不止於解決實際生活中所遇到單獨的特例。由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相信,他們知道某一些題目可以用相同的方法來解決,而且用實際的問題來說明這些一般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說他們是使用了數學史與數學教育中頗為常見的張本例。

參考資料

洪萬生 (2002).中算史中的『張本例』(generic example)〉,《HPM通訊5卷12期,頁1-3

Bunt, L.N.H., Jones, P.S., Bedient, J.D. (1988).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Elementary Mathematic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Eves, H.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4th ed). New York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