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感言

海山高中 董芳成老師

       回想當初,原本沒有來考教學碩士班的打算,只因為想報考的同事要我去了解考試的內容,以便準備隔年的考試,想不到竟上了榜,也因此與數學史結下這一份緣。很感謝上天與師大教授們的教導,尤其是洪萬生教授的指導,讓我得以完成學業。這期間有許多酸甜苦辣,論文寫作時,更有一些慘痛的經驗。以下提出三個例子,或許與芳成一樣寫作能力不好的同好,能引以為借鏡。

其一是剛開始論文的寫作時,芳成想先有整體的構想後才要下筆,可是書看來看去,想法總是斷斷續續無法連貫,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依舊無法組織一個好的結構來,論文也一直沒有進展。後來改變作法,先大致分為時代背景(含作者生平)、內容分析、結構與體例及對後世的影響幾個部分,不去考慮其中小節的內容,將書中看到的相關重點或對於文本的了解打到電腦中,再一面整理、一面思考如何組織整體的結構,如此,一方面對文本內容逐題了解,一方面將借來的相關書籍一篇一篇地閱讀,逐漸把手邊的書看完,這也大概有了以論文為主題的資料庫,再來做第二次的資料整理分析,加上自己的看法,漸漸成為章節,論文的基本初稿也就這樣地形成。芳成發現這樣的改變很適合一面寫論文又得一面教書的我,如果能重來一次,芳成會希望跳過最前面兩個月的原地踏步期。

        第二個經驗是有關資料的參考註腳,當初第一次寫的時候並未隨時列出參考註腳,書籍陸續歸還圖書館後,又得重新借書才能將註腳列出,並且有些內容要花許多時間才找到原出處,更慘的是部分書籍短期間根本借不到書。這個慘痛經驗告訴芳成,寫文章要養成隨時記下參考註腳的習慣。

        第三是關於定時請教老師,因為芳成對自己寫的東西一直不滿意,所以一直不敢寄給洪老師,每次都等了很久才寄給老師,進度也就會一直拖下去了,到了要提論文時,反而能給老師的批閱時間就變少了,自己修改的時間也就變得更趕。其實,論文寫作過程最好能定期給指導教授過目及批改,或請老師給修正的方向。將寫好的章節內容寄給老師,請老師大致看過,給一些大概的修改方向,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的麻煩,否則,方向不對,論文的主題就無法烘托出來,最後匆匆忙忙反而會顧此失彼。

        除了上述三點外,論文中參考資料、章節段落及圖表的格式與一般文章或書籍的格式略有出入,芳成參考學長、學姊的畢業論文,又請教同學文珮後,總算得以解決。這段期間實在很感謝大家對芳成的幫忙,尤其是洪老師在論文寫作上的指導與批改,讓我論文得以完成,得以將這份的喜悅與生病的父親分享,這對芳成有極大的意義。

        前年母親罹患癌症,三個月內便駕鶴西歸了。在去年暑假前父親又突然病倒,經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是肺癌末期,癌細胞已轉移至腦部,以至頭痛、嘔吐、走路無法平衡、重聽、無法發聲等。後經放射線治療與化學治療,病情獲得暫時的控制。這段期間中,腦中經常空無一物,悲傷的情緒揮之不去,經常前面放著手提電腦,卻久久未能寫出一語。由於如此,論文口試通過的當天,芳成與父親都感到相當的高興。

        論文雖然完成了,可是對於文章寫作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對於很少寫作的我,這段期間對於寫作有了許多進步。對於主題的描寫、語句的傳達,也有初步的認識。當然變化最大的是對於數學史的認識,有了更深層的了解,以前總是將較為有趣的數學故事當作是數學史的應用教學,其實,這樣的教學是較為表面與膚淺的,數學史有著能讓教學更加活絡的作用,這雖然不容易設計,卻是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與讓學生明白許多概念的演進,這樣對學生記憶的保久性也是有幫助的。也發現對於一個主題的探討,要從某個觀點或面向來分析,而不是全面有關的都列入。因為芳成的思考的醞釀期較長,也較緩慢,所以原先加入的一些討論團體,只好取消了。這段期間較為舒緩後,會再重新開始。

        影響:對於文本的分析與對於論文的架構的要求,讓我也逐漸學習到如何分析一本書的基本架構,如何從一本書中看其中的發展與轉換,甚至於是比較。去除不能烘托主題的內容。

        特別:入門後才發現之前對數學史的概念是相當表面的,數學史除了提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外,還可以增進對數學的了解,而後者也是芳成今後努力的目標。芳成的論文題目是「從『啟蒙』觀點看朱世傑的《算學啟蒙》」,一開始,國內沒有專門介紹此書的書籍,寫到一半,國內突然出現大陸方面有人專論的書籍,這時不知道該高興還是該傷心,因為有人寫出來就容易參考別人的東西來了解文本中的內容,但是有人寫出來後,要寫出別人沒有的東西就更難了。

熬夜的艱辛,但論文印出來的當時,也有相當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