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章感想

《數學傳播》第2卷第3期:〈啟發式教學〉-李國偉譯

《數學傳播》第2卷第4期:〈坡里雅教授的一封信〉-張漢珍譯

                                                     國立蘭陽女中   陳敏皓老師

    學習數學的主要目的,當然是在於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及獨立思考的訓練。不過,目前高中數學教育卻太著重於數學解題能力,這雖然有助於學生對於問題的思索,但過多的解題練習,往往抹煞了她(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也讓她(他)們享受不到數學嚴謹結構之美。李國偉先生的這篇〈啟發式教學〉,是譯自《教中學數學》(Teaching Secondary School Mathematics)第九章第二節,是針對中學數學教師而寫的文章,所以,非常適合我們中學數學教師閱讀。而〈坡里雅教授的一封信〉,則是作者得到坡里雅教授的同意而轉載,雖然文章簡潔卻有其傳遞教育意念所在。

    先談啟發式教學。它是由一連串問題所構成的,藉由師長的引導式發問,來誘發學生的自動學習。這篇文章主要從「解題」、「了解題目」、「擬定計劃」、「實行計劃」、「再檢查」分類出發。有感於此篇文章的『啟發』,我將大學時代所購買的《怎樣解題》一書,重新翻閱一番,竟有完全不一樣的感受,當我在大學時代看此書時,總覺得無法真正咀嚼其中滋味,可能是念數學系的學生對於文字較為冗長的書籍,往往缺乏耐心讀完,囫圇吞棗的結果,反而徹底失去念書的動機。如今我雖已成為高中數學老師,對於如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有了一些實際面上的教學經驗,因此,重新閱讀《怎樣解題》一書,才能深刻體會為什麼有這麼多數學系教授推薦學生詳閱此書,心中所得到的共鳴,是外人所無法領會的。

坡里雅教授將數學解題策略分為上述四個步驟,相信這是許多人所耳熟能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思考過程中,如果能常常溫故此四原則,那麼,一定能很快掌握住數學精神所在。在此,我想特別強調瞭解問題的重要性。近年來,由於學生的中文造詣普遍下降,1學生往往因為不明白題意而喪失得分的條件,所以,在教數學的過程中,有必要要求學生務必要先看清楚題目(也稱為審題能力),弄清楚題意中的主要概念,其中再分別已知數與未知數的條件。回頭過來看坡里雅教授的數學解題策略,他強調教學過程中啟發推理的重要性,他認為:

啟發推理本身是好的,壞的是把啟發推理和嚴格證明混同起來,更壞的是為了嚴格證明而丟棄了啟發推理。

我想這是值得各位省思的一句話,固然每個人對於啟發式教學都會有正面的看法,但是,如果時間上不加以控制的話,往往會造成教學上的耽誤。2至於老師此時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學生思維的活動中,提供正確且可行的途徑,因為人類在大腦中的思維過程中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大致都循序著『觀察-聯想-轉化』的步驟進行,如果老師能在聯想及轉化的步驟中,提出適合學生的解題模式,無疑是最佳的教學策略,可由下圖看出。3

 

 

  

學習數學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際上去做、去了解問題其中的意涵,而最好的教法,就是能使學生有反應,問問題,解問題,可不要一味的灌輸,傳道式的講事實-要富刺激性、啟發性才好。4而其中的問題探索,往往才是數學思想的本源,因此,數學老師一定要學習如何引導學生,從問題中來思考一些數學性質,正如坡里雅教授所言:

          在所有的數學領域中,問題皆處於一極為重要的地位。藉由解決問題,學生才能充分的了解教材。而授課的教員也方可由學生們的解題過程,獲得評斷學生程度高下的依據。雖然高年級的學生可以作些其他種類的功課(例如參加研論會),但對大部份的學生而言,解題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要部份。5

    所以,如何將問題引導到更引人入勝,更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成為數學老師必修的一個課題了。至於數學解題也不要拘泥於一條思路、一種方法。一般而言,初等的數學問題(包含數學競試問題),都有多條思路,及多種解法,只有一條蹊徑的解題模式是極少的。所以,當一個學生累積足夠的解題思路後,若遇上較大的困難時,就會立刻轉移思維方式,這就是思考的多樣式原則。6

    至於在啟發式的過程後,教師們應適當地引入『反思概念』,因為在解題過程完成之後,學生可能不完全了解此題的意義,或者全部遵照老師的引導而行,缺乏自己的概念與想像,因此,藉由『反思概念』以達到自我察覺的能力,同時可以防止思考中的謬誤,並且養成數學思維不受一解、一法、一式的規範,培養數學思維的靈活性,同時將數學題材加以推廣與修改,從而獲取新知,我想這其中的訓練過程,就是數學最迷人之處了。最後,我想引用《幹嘛學數學》中一段話做為總結:

          如果生涯規劃的目標很明確,要決定高中時期修多少數學課。數學念太多總比念太少好得多,生涯規劃的目標會變,但如果念的數學不夠,在接受新的教育或職業訓練時,就購成很大的障礙。而且數學能力越強的人,不但可以選擇的就業機會越多,也越能把工作做好。7

    這一段話是不是很有鼓勵作用?也希望站在第一線的數學教育工作者,不要灰心,Keep going!

註解:

1. 以筆者的高中生數學教學經驗來說,學生在學習『排列組合』時困擾最大,例如:七人中,ABC三人完全相鄰、完全不相鄰、不完全相鄰的排列數。

2. 一般而言,中學數學的啟發推理格式有五種:綜合法順證格式、分析法逆推格式、反證法三步格式、窮舉法討論格式、數學歸納法格式等五種,每一種使用起來均需要頗多時間。

3. 參考胡炳生,《數學解題思維方法》(台北,九章出版社,1991),第8頁。

4. 引自Paul R. Halmos,〈論數學教學(上)〉(黃文濤譯),《數學傳播》第一卷第一期:第49頁。

5. 引自張漢珍譯,〈坡里雅教授的一封信〉,《數學傳播》第二卷第四期:第86頁。

6. 參考胡炳生,《數學解題思維方法》,第17-18頁。

7. 引自Stein, Sherman K(葉偉文譯),《幹嘛學數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第90頁。

參考文獻:

Renyi, A. (1992)《數學對話錄》,戴久永譯,新竹,凡異出版社。

Stein, Sherman K. (1999)《幹嘛學數學》,葉偉文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九章出版社編著(1992),《如何培養數學能力》,台北:九章出版社。

坡里雅著(1978),《怎樣解題》,張憶壽譯,台北:長橋出版社。

胡炳生(1991),《數學解題思維方法》,台北:九章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