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圓周率

                                                                                台灣師大數學系二年級  許勝溢

每個圓都有喔!

如果我問你:每個圓不管大小,都具有的相同不變量是什麼?照道理來講,每個人都會回答我π才對。圓這種東西,我們的老祖宗們不曉得打哪時開始就用到現在了,他們就著經驗、直覺,發現圓這種完美對稱的事物,不管他大還是小,直徑:周長=常數。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巴比倫人跟埃及人分別運用他們各自的公式計算圓面積。假設他們已經知道圓周率的意義,那麼,我們可以說巴比倫人得到π=25/8,埃及人則得到π=4(8/9)2。至於他們的可能做法呢?大概是在地上畫一個很大的圓,該量的量一量,一算就出來了。說起來簡單,如果我要你不可以用現代的除法、丈量工具、十進位,也許就難了吧。更重要的是,換做是我們,我們怎麼發現這樣的一個每個圓都具有的量呢?這是很困難的事吧,不過祖宗們辦到了,也許是比例的概念再加上一點猜測,再一點點的運氣,不過也只是也許啦,搞不好是外星人講的咧!(這句純屬筆者胡言亂語,但也不失為一種可能性)

近似值的進步

知道π的存在以後,人們開始在找他到底等於多少。前面已經提到公元前兩千年的巴比倫人跟埃及人的可能近似值。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吧,中國人以3作為π值;550B.C.舊約聖經也說π等於3;公元前三世紀,阿基米德算出π介於223/7122/7之間,並以21187567441=3.14163為π的近似值。公元三世紀,劉徽得到π約為3.14159;公元五世紀,祖沖之算出3.1415926<π<3.1415927,並給出兩個近似值:22/7355/113。更重要的是,阿基米德和劉徽都發現了算π的方法,你可以用一樣的方法,想算到多精確,就算到多精確。十七世紀,牛頓發明微積分,並算π值至16位以上。接下來就是瘋狂計算魔人的驚人成就了,這些魔人們靠著驚人的毅力耐力,沒有計算機,憑著腦袋、雙手、紙筆,前仆後繼地算到了620位小數。如果你看到這裡還不知道為什麼我稱他們為『魔人』,那請你徒手算算π值到10位小數即可。後來有了計算機(現普稱電腦),π值動輒千萬小數(魔人們也許會瘋掉吧!),求π的工作,漸漸就變成了測試電腦精確度的工具了。據《神奇的π》說,現今已知至510億位小數。這個持續了幾世紀的π值精確戰,雖然在數學上至今沒有比較特殊的意義 未來也許有喔),但也算是π的故事中,相當有趣的一頁。

從何而來?

記得高中的時候,我曾經試過自己去找出π值來,我得到的答案是 ,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用電腦的小算盤算算看,應該是沒錯才對。那到底我是怎麼找的呢?其實,我用的方法跟阿基米德他們沒差到哪去,就是圓內接正多邊形,當正多邊形的邊越多的時候,周長就越趨近圓周長 這是很直觀的,事實上應該拿出ε-δ那一套來驗證),把周長算出來再除以圓直徑,答案就出來啦!但我用的是三角函數喔,而且我用未知數,其他就交給電腦處理。話說如此,古代的人們,哪有這種東西,於是,紙筆上的苦工就免不了啦。祖沖之算到16384邊,已經很可怕了,前面沒提到的魯道夫 (Rudolph1539-1610),竟然用60*229邊形算到小數點後20位!後來又更推進到35位!可怕!為了紀念他,在德國圓周率也叫做魯道夫數。

大家應該對泰勒展開式這個名詞不陌生吧?另外一個求π的方法,正是利用展式求得的。為何會發展出展式來算π值呢?因為多邊形等方法逼近的速度實在太慢了,而且計算過程繁複。在1706年,英國人Machin (1680-1752)發現了如下的展式:π=16(1/5-1/3.53+1/5.55-)-4(1/239-4/3.2393+1/5.2395-),他大約用了第一個括弧內的前70項,第二個括弧內的前20幾項,就算到π的第100位小數。其實創造求π的展式似乎並不困難,利用微積分的方法,加上反三角函數,在靠近值是π的地方做泰勒展開,就可以得到了。我所見過π最簡單的展式是:π= 4(1-1/3+1/5-1/7++(-1)n/(2n+1)+),但收斂速度相當緩慢,《神奇的π》有說到:若你想用這條展式算至小數點100位,那麼你計算的項數將比全宇宙的原子數目還多!

求π的方法歷史上還有很多,在此就不再多做介紹了。

不但無理,而且超越!

實數有兩種,一種叫做代數數,而另外一種叫做超越數。所有的超越數都是無理數,簡單的說,超越數是無理數的subset。而π就是最著名的超越數了,讓我們從化圓為方這個歷史有名的問題談起吧。看字面也知道,化圓為方就是要做一個正方形跟已知的圓等面積 (限尺規作圖),這個問題好像還頗有趣,要試的話就去試試看吧,但別花太久時間,因為這是無解的問題啊。這一個問題從公元前第五世紀就被提出,直到1882年,Lindemann終於證明了π是超越數 (利用了傳說中『數學界最美的式子』),也就是說,根本別想化圓為方了,因為超越數的長度是無法用尺規作圖完成的。但事情沒那麼簡單就結束了,有許許多多的『業餘數學家』們,自認成功的解出了化圓為方的問題,歷史上甚至有議會 (美國印第安那州州議會) 要為這莫名其妙的結果立法,竟然還一讀通過!好在被一位數學教授給挽了回來。還有個叫做Heisel的人更是誇張,出版了化圓為方一書,自以為成功的解出來。這些不勝枚舉的故事,無法細說,希望大家能去查書看看,真的相當有趣,如果你有一點專業數學素養的話,你一定會覺得又好氣又好笑的。

總之,π的發展有許多意義,從一開始的發現,到推進小數位數,證明其超越性,這些可以看出人們數學知識的進步,例如利用展式求π值,用代數方法證明了尺規作圖。一路走來還有許多有趣的小插曲,誠心建議大家有空時不妨多接觸,會有相當的收穫的。如果還想再更了解π的話,強力推薦大家看看《π的故事》及《神奇的π》。

參考書目

Beckmann, Peter (1970),《π的故事》,姜家齊、朱建正、林聰源譯,新竹:凡異出版社。

Blatner, David (1999),《神奇的π》,潘恩典譯,台北:商業週刊出版。

曹亮吉 (1997),《阿草的葫蘆》,台北:遠哲科教基金會。

梁宗巨 (1995),《數學歷史典故》,台北:九章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