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中的數學故事分析

    萬芳中學 郭嘉慧老師

因為手中的教材版本並不齊全,所以,每種版本的教材只拿出一本,對於數學故事書寫作比較。經比較後發現大致上有兩種趨勢:一、以課程主題為主軸(如:大同課本、正中及龍騰的教師手冊),介紹某一主題的歷史背景,從發現(發明)的時間順序,依序提起相關的數學家在這個主題中所扮演的角色。二、以數學家為主軸(如:龍騰、南一課本及三民的教師手冊),分別以「悲慘的青/少年及偉大的成就」、「立論著述」或「對數學的某項貢獻」為主。

我個人認為,數學故事本身,除了從上述兩方面著眼之外,還可以考慮它們的相輔相成,因為這兩方面各有利弊。就課程主題而言,除了主要敘述的主題(如:指對數發展史)之外,提到數學家兼天文學家(譬如納皮爾和布立格茲)的時候,可以順便提一下他們同一時代學者在天文學上的貢獻。就數學家而言,除了應以「事實」為主,盡量避免過多的形容詞之外,還可以加上這位學者(譬如牛頓)在某一主題(譬如微積分)上,與其他學者的互動情形。

當然,數學課本的主要閱讀者是學生。在主要傳授的數學知識當中,數學故事並不應該佔太多篇幅。如果只是讓學生認識數學家、陶冶數學性情,則不但不需要太完整的故事內容(事實上,原來每個版本中的故事也稱不上完整),更不應該做條列式的介紹。反而放上較有人性的故事片段(也就是「軼事」啦!如加羅瓦致命的決鬥的來龍去脈),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至於詳細而充實的數學故事,則可以補充在附錄或教師手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