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苦盡』等待『甘來』:畢業論文感言

台師大數學系教學碩士班  李俊坤老師

        還記得碩二的課程結束之後,同學們便積極找尋指導教授,義無反顧地為畢業論文作準備。反觀我一方面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也想偷懶一下稍作休息,於是,遲遲沒有動作。這一「遲」讓我起步比別人慢了良久,再加上對於數學史知識的貧乏,因此,只憑藉著『一招半式』踏上論文寫作之路,想當然走來並不順暢,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感受特別深刻。

       首先,所謂的『一招』,是指每天固定時間從事論文寫作。此招看似無奇、但是却十分有用。像我就是利用孩子都入睡之後,開始寫作工作。現在,回想起當時情形,在每天的22點之後,我便開始研讀文本或參考資料,寫出摘要或心得。有時,會讀到興起竟忘了睡覺 (危險舉動,不宜模仿),以致於隔天上班哈欠連連。當然,也有亳無頭緒的時候,這時就進行打字工作,將覺得會用上的資料都key入電腦之中。就這樣日積月累下來,不僅字數慢慢增加了,連定時寫作的習慣也逐漸養成。如此,達成目標便指日可待了。

       其次,說到「半式」,也是將之前所key入的資料重新排列,雖然只是剪剪貼貼的工作,但是,該剪那裡又要貼在那兒才能詞通意達,可就是此式的精髓所在了。為了掌握此一技巧,多看別人文章,或引用,或模仿,便是我常使用的方式。碰到「詞窮」之處,也常令我想到無法入眠,不過,等到文句暢通之時,心裡也跟著舒暢起來,失眠的苦,打字的累也就不記得了。

       我就在這『一招半式』的揮舞之下,渡過了一連幾個月的寫作夜晚。對於獲得的一些成功的經驗固然歡喜,若再將這些成功的經驗加以移植,複製更多成功的經驗,這種感覺更是振奮人心。不過,那也是『苦盡』之後的『甘來』。正如之前所提寫作之路,走來並不順暢,因此,亳無頭緒鍵入資料的窘境,反倒是經常出現。還記得好幾次,一連幾天的工作成了打字練習,心中的挫折可想而之。不過,最嚴重的一次,便是在苦尋不著文本作者晏聯奎的相關資料之時,不僅連續幾天進度停擺,更是動搖了研究的目的而甚至想要放棄。於是,求援於洪老師,他曾舉過一個例子,點醒了我讓我走出死胡同。他說:『解一道題目,作出結果給出答案,往往是人們追求的目標,但是提供一個解題的方向,供人參考,也未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答案』。

因此,我重新思考研究內容,心想在清代科舉不重視數學的制度下,數學教育可說是幾乎不存在,晏聯奎以一個書院老師的身份,在此環境之下為初學者寫書,這份心意,不正也是提供人們了解晏聯奎的另一個面向。有了方向,心中便踏實多了。另外,這個想法,也幫助我渡過很多低潮期,舉例來說,上圖書館找資料時,幾個小時下來亳無收穫,往往令人沮喪,但是,相反的這不也告訴你,那裡沒有你要的資料,不也是一種收穫嗎?而之前的打字練習,不也是將別人的文章,用力的『key』了一遍,對於模仿別人寫作技巧的訓練,也是不無小補。就這樣寫作時的苦,我會以起步比別人慢的事實來警惕自己,也會看著『字數』一天一天增加來勉勵自己,懷著不怕作白工,就怕不作工的心情,走過『苦盡』等待『甘來』。

       總括來說,我認為寫作時「心」最為重要,要對於所研究的人物,主題給予認同肯定,畢竟走過就會留下痕跡,順著痕跡走,或許可走到彼岸、也或許是在繞圈子,甚至可能是死胡同,但是,不論如何,這一步一步走的過程,才是我撰寫論文的最大收穫!

 

編按:李俊坤在洪萬生教授的指導下,以《《中西算學合訂》內容之研究》於2003年1月獲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所數學教學碩士學位。我們恭喜他如願得償。按本書作者乃中國清末數學家晏聯奎(1820-1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