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批數學史 / HPM的生力軍!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六月份又是一個豐收的季節!過去兩三個月來,台灣全島籠罩在SARS的陰影之下,見證了疾病 vs. 社會的複雜與曲折。所幸,我們的數學史與HPM學術活動,並未受到多少影響。到六月底為止,我們總共有七篇碩士論文問世!其中有三篇主題是『中國明清數學史』,另外四篇則是『韓國數學史』。請先介紹這些論文的作者與題目如下:

        楊瓊茹,《明代曆算家周述學及其算學研究》;

        陳彥宏,《清代算學家安清翹之《矩線原本》內容分析》;

        林旻志,《清代算學家張作楠及其算學研究》;

        洪宜亭,《從《籌解需用》看洪大容的數學與實學思想》;

        李建宗,《朝鮮算學家•慶善徵《默思集算法》初探》;

        林肯輝,《書計瑣錄》之內容分析》;

        周宗奎,《黃胤錫《算學入門》探源》。

由於這些研究主題,都是有關明清數學史與韓國數學史研究藍圖的一部分,因此,它們的價值與意義,我們或可稍作解說。楊瓊茹研究『周述學』與鐘啟哲研究『吳敬』(預計最遲在明年一月份完成),無疑彌補了我們對於明代數學史學的不足。在中國數學史學界,明代這個時期(明末除外)一向有如棄嬰,數學史家很少積極地解讀它的歷史意義。比較例外的,是程大位及其《算法統宗》的研究,不過,這乃是多虧了此一文本與常民或商用數學及其計算工具(算盤)之密切關聯。其實,在明末以前,吳敬的《九章算法比類大全》、王文素的《算學寶鑑》、周述學的《神道大編曆宗算會》以及程大位的《算法統宗》,乃至於顧應祥的《勾股算術》等書,可以稱得上是明代重要的數學文本。如今,通過精細的研讀,絕對有助於我們掌握明代數學的發展之輪廓。相信我們編輯一本搜羅完善的明代數學史論文集,已經指日可待了。

        另一方面,明代數學的全面性了解,即使只限於數學文本的分析,也對於我們解讀韓國數學文本,帶來莫大的便利。這是因為十七世紀以後,韓國現存文本所呈現的數學發展,深受中國明清數學影響,所以,明清兩代數學文本的掌握,可以為我們釐清中韓的數學交流,乃至於朝鮮半島在哪些面向上做了轉化進而有了自主性發展。

        如此一來,我們鼓勵研究生繼續精讀清代數學文本,尤其是那些從未受史家青睞的次要角色如安清翹 (1756-1829) 與張作楠 (1772-?) 的著作,當然極有歷史研究意義,因為他們在會通中西時所面對的問題,部分也出現在韓國當代數學家身上。所以,一塊一塊地『聯結』這些清代數學風貌的個別圖案,我們遲早一定可以刻劃清代數學的完整輪廓。可見,上述陳彥宏與林旻志的碩士論文,以及葉和文、王錫熙即將分別完成的屈曾發、梅啟照之研究(預計今年八月完成),都是二十一世紀中國數學史學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夫。

        在韓國數學史的研究方面,葉吉海的《李朝世宗時期的朝鮮算學》(2002)可謂碩士論文之先驅。緊接著,上述洪宜亭、李建宗、林肯輝以及周宗奎的研究,則是直接解讀韓國數學文本,並賦予『在脈落』(in context) 的解釋。預計到今年八月底之前,我們還有機會增列孫梅茵、楊玉星、謝佩珍與蕭文俊的碩士論文。到時候,我們對於十七–十九世紀韓國數學發展的知識系譜,已經可以掌握大半矣。我相信這是我們對於韓國數學史學、乃至於整個世界數學史學的貢獻。而這正是由台北市公館地區一個校園角落一群研究生所完成,尤其難得的,是有很多在職的中學數學教師,他(她)們的傑出表現,為了本土的教師專業發展,平添了許多佳話。

台中有一位精機廠老闆說:我們默默地耕耘了五年,沒想到一下子竟然走到世界最前列。旨哉斯言!我們心嚮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