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的HPM喜訊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上個月 (20008),陳冠良、楊玉星、謝佩珍、蕭文俊、王錫熙與孫梅茵,分別通過了碩士論文答辯,榮獲了本系所教學碩士班的碩士學位。正如同其他從本系所畢業的教學碩士一樣,他(她)們經歷了相當辛苦的奮鬥,才得以享受這一甜美的果實。我必須再一次地向她(他)們表示誠摯的祝賀。我想,對他(她)們來說,這一個獨立探索知識(特別是數學史或HPM)的門檻已經跨過,往後,身為中學數學教師,他(她)們的專業發展一定可以走得更加平順。

        在他(她)們所完成的六篇論文中,楊玉星與王錫熙分別研究中國清代數學家方中通(十七世紀)與梅啟照(十九世紀)。其實,明清時期的中國數學史研究中,『次要』(minor) 數學家一直都無法獲得應有的注意,連帶地我們對於那些『主要』(major) 數學家如梅文鼎(十七世紀)或李善蘭(十九世紀)等人的歷史脈絡,總是有欠完整的掌握。因此,從數學社會史的觀點來看,我們離比較貼近地刻劃這兩個時期的中國數學史,實在還相當遙遠呢。然則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彌補呢?或許中國數學史家願意接觸一點中世紀科(數)學史的論述,如此一來,明清那麼多的數學史料,就會變得比較有意義了。

至於在另外四篇中,陳冠良、謝佩珍、蕭文俊與孫梅茵,都以韓國數學史為題。其中孫梅茵以十七、八世紀的朴繘及其《籌學本原》為研究對象,陳冠良研究《東算抄》(可能是洪正夏《九一集》的前身,不過,無法確定),他(她)們的成果都證明了:朝鮮數學家可以對中國傳入的天元術發揚光大。另外,蕭文俊研究十九世紀的朝鮮南秉哲及其《海鏡細草解》,以『貼近文本』的進路,考察南秉哲如何轉化清中葉李銳註解的《測圓海鏡》(金李冶原著)。還有,謝佩珍的韓國勾股術研究,則是『平行』了黃清揚去年所完成的《中國1368-1806年間的勾股術發展之研究》,以單一的主題來看韓國數學知識的演化與成長,是非常值得嚐試的研究進路,對於我們企圖描繪韓國數學發展的風貌,助益當然也相當大。

茲將這六篇論文的題目與作者敘述如下:

王錫熙:《清代算學家梅啟照及其算學研究》;

孫梅茵:《朴繘《籌學本原初探》;

        陳冠良:《《東算抄》之內容分析》;

楊玉星:《清代算學家方中通及其算學研究》;

謝佩珍:《韓國勾股術發展之研究》;

                       蕭文俊:《朝鮮算學家學習中國古代數學文本的轉化:以南秉哲 (1817-1863)《海鏡細草解》為例》。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上網查閱。我們竭誠地歡迎大家的指教與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