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聞Siraisi老師榮獲George Sarton 大獎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承紐約城市大學同窗告知,Nancy Siraisi老師榮獲2003年美國科學史學會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George Sarton大獎,我當年忝為授業門下,真是與有榮焉。在此,我特別改寫《美國科學史學會通訊》(HSS Newsletter) 中的一篇報導,以饗本刊讀者。

        筆者在紐約城市大學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 歷史研究所研讀三年(另三年返回師大撰寫博士論文),雖然最後的論文主題,是有關十九世紀中國清代數學家李善蘭 (1811-1882),但是,主修科目卻是西方科學史 / 數學史(另外輔修科學哲學 / 數學哲學)。正因為如此,所以,一般的科學史知識就成為必備的素養。在紐約三年,對我影響至深的教授共有三位,其中當然包括指導教授道本周 (Joseph Dauben) Arnold Koslow (科學 / 數學哲學家),還有一位當然就是 Nancy Siraisi了。Siraisi老師的專業領域是1300-1600(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醫學與社會。我在她的課程引導下,對於西方醫學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想,要是學術環境可以配合的話(譬如我在科學史研究所任教或任職),說不定我在數學史之外,也可能交出一點醫學史的研究成績。

        回想當年就學時光,Siraisi老師一向以嚴格著稱,她甚至會當眾指責研究生的『怠惰』,因此,她是同學心目中頗為忌憚的老師。我曾聽一位同學說過,由於Sirasi老師是校友出身,所以,她對於自己的學弟妹,常有恨鐵不成鋼之高度期待。不過,在她的課堂上,我倒是如魚得水,記得有一篇有關哈維 (William Harvey) 的醫學史研究報告,還得到她的讚賞,真是我個人求學紐約非常值得珍惜的美好經驗之一。

        Siraisi老師原來是英國人,她於1932年出生於英格蘭,1953年從牛津大學的 St. Hilda’s 學院畢業,主修歷史。然後,她前往倫敦工作多年,在很多機溝中擔任編輯助理。1958年,她轉往羅馬,在一家語言學校中教授英文,這一段相當愉快的經歷,或許是她日後投身文藝復興研究的主因之一。

        1959年,Siraisi 老師移民美國,從此一直定居於紐約。她進入紐約大都會博物工作,並且在那裡認識了她的終身伴侶,一位日裔美籍的藝術家。在他們的長子出世後,Siraisi成為在家接件的編輯 (freelance editor)1966年,在丈夫的鼓勵與支持下,她終於決定回到學校重拾課本,於是,她申請進入紐約城市大學的歷史研究所博士班就讀。在那裡,她遇到了中世紀史家 Pearl Kibre,這一位『生不逢辰』的傑出女學者(曾是中世紀科學史權威Lynn Thordike的合作者),一生中從未有機會在博士班教課,直到Siraisi進去成為她的學生,才有所改變!不過,Siraisi也認為她遠比 Kibre幸運多了,因為她從未被學術大環境『扯過後腿』(held back),始終有她自己成長與發展的空間。

        1970年,Siraisi獲得博士學位,隨即應聘紐約城市大學分校 Hunter學院任教,一直到今年一月退休。1不過,她目前仍然維持她一貫的的研究熱情與教學步調,令人感佩。

        Siraisi老師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示呢?當她獲得博士學位時,已經是38歲的中年婦女了。對於現代很多高科技新貴或早慧的學者來說,恐怕都已經開始為退休或開創第二春『打點』了。然而,Siraisi老師就只是守住一個單一的目標,抓住機會全力以赴,終於成就了不朽的學術事業。記得在1988年吧,我曾有一次在紐約地鐵車廂中,巧遇Siraisi老師下班回家,看著她沈靜嬌小的身軀,竟然有著那麼豐富深刻的心靈,至今想起來,仍然感動不已!

附註:

1. 至於CUNY歷史研究所的課程,則是由所長安排,邀請CUNY20個分校的傑出教授前來授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