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雜談(二)-從機率談起

 台師大數學系助教 謝佳叡

I. 前言

雜談,說穿了就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沒有固定的主題,任憑思緒天馬行空的走著。在前一篇〈數學雜談-從數學歸納法談起〉刊出後,接到不少先進讀者的評論與建議,心中竊喜,它讓我知道在心得交換路上我並不孤獨,也讓我有繼續這個思維紀錄的力量。

這一次,打算談一談「機率」這個主題。值得說明的是,由於這個主題談論的人相當多,坊間也有許多相當完整的著作出版,筆者自知無法相比,因此,打算藏拙地僅提供兩個近來遇到的例子,至於最後走到何處,連我也無法預料。

II. 上帝到底會不會跟我們丟骰子?

《牛頓雜誌》200311月號有一篇關於宇宙論的報導,標題是「弄錯一個條件將形成另一個宇宙」,講的是宇宙會呈現如今這種面貌,是受四種交互作用的力所支配,這四種力分別是:

(一)重力(引力):使星球之間彼此拉扯的力;

(二)電磁力:使原子核與電子結合的力;

(三)核力(強力):是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結合的力;

(四)弱力:是基本粒子變成其他基本粒子的力。

而思索這四種力是否能在一定條件下得到統一,一直是在物理界中一個十分重要的議題。

在看到這篇報導的當下,的確帶給我不小的震驚。令我震驚的,不是「自然界的所有物質、現象都可以用這四種力來解釋」,這種與《幾何原本》中「所有定理都可單純地從定義、公理推導出來」的神似性,而是這宇宙的這四種力的產生和大小,竟是取決於「機率」,也就是說在宇宙形成初期「隨機」被決定的。換句話說,如果再讓宇宙形成一次,可能就不是這四種力,宇宙也不會長現在這個樣子了。

這不禁讓吾人想起愛因斯坦所說的話:「你相信一個擲骰子的上帝,我卻信仰完整的定律和秩序的上帝。」如果上述的報導是可靠的,那無疑是為愛因斯坦的話,提供了一個反面的證據-我們的世界竟然是依賴「機率」。

暫且不論愛因斯坦說這句話的背景,也先不管牛頓雜誌這個報導的真實性,說巧不巧,上述的四種力中的第四種「弱力」又引出了另一個機率的問題。

III. 另一個有趣的例子---衰變與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處在不穩定的狀態下,會自動放出輻射線,並變成較穩定之其他元素,此稱之為『放射性衰變』(radioactive decay)。當放射性元素有一半衰變成其他元素時,所需的時間就稱為『半衰期』。在一般的認知中,一個特定的物質其半衰期是一個特定的常數,換句話說,半衰期就像是密度一般是物質的基本性質之一,如碳14的半衰期是5700年、鈾238衰變為鉛206的半衰期為45億年,這個值是固定的。由於這是一個定值,因此,半衰期經常被用來做地質年代或考古年代的測定。

有趣的是,元素的衰變竟也是一個「機率」問題。

怎麼說呢?如果以原子核當成放射性元素的基本單位,則某種放射性元素中,哪一個原子核會衰變成另一個元素是「隨機」的。我們不但完全無法預估哪一個原子核會是下一個衰變,就連相隔發生衰變的時間也不一定,可能下一個很快的衰變了,也可能隔很長的時間才會有下一個原子核衰變。儘管如此,半衰期卻告訴我們,任一樣本的某種元素(不論是1公克或是1公斤)其一半的原子核發生衰變的時間是固定的。

舉一個不那麼實際、卻頗貼近的例子,來感受一下這個神奇性。一個禮堂中有一群人,假設每個人打噴嚏的情形是隨機的(即不受外界和相互傳染的影響),有些人可能幾分鐘內就打噴嚏,有些人幾年內都不會發生。如果一個人打了噴嚏就得離開禮堂,那麼,不管原來禮堂有多少人,當有一半的人離開禮堂時(姑且稱為「半噴嚏期」),所花的時間是固定的。

你相信嗎?說實在的,我不相信!

回到半衰期的問題,既然核衰變是一個機率問題,難道不會有「運氣特別好」或「運氣特別背」的時候,使得有一半的元素衰變時間是不一樣的。而且,既是取決於機率,自然就有「機會」受到外界條件的影響,也因此會對「半衰期是否必定是常數?」產生疑慮,也是合情入理的了。1

IV. 機率---隨機中的必然

有人說,「機率」是一門探討「偶然中的必然」的科目,例如:誰也不知道丟一個公正的骰子,會出現哪一個點數(偶然、隨機),但卻可以知道每個點數出現的機會都是1/6,因此,只要次數夠多,每個點數出現的次數,都將趨向一個固定比例(必然、確定)。而這個「必然」大概是區分「機率理論」和「混沌理論」不同的一條最明顯的界線(或許,有朝一日「混沌理論」被證實僅僅是更高階的機率也猶未可知)。

其實,在上述的「半衰期」和「半噴嚏期」兩個例子中有一個極不相稱處,就在於事件的樣本數。

每個人想像中的禮堂,任它再大最多就是容納百千人,而半衰期的例子中,就算是幾毫克的元素中,其原子核的個數都是得以10的十幾次方計算,因此,就算都是機率問題,樣本數的差異,也將使得這兩個例子有著完全不同的「受接納」標準,對「半衰期」的信任被當成物質基本的性質,「半噴嚏期」卻只能被當成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的玩笑例。

因此,筆者以為,機率「迷人」(或作「謎人」)的地方,就在樣本數少時所展現出來的不確定性。筆者曾經在廟裡求籤,連續擲出7個「笑茭」或「怒茭」,第8次才擲出「聖茭」,這當然是機率問題,當時並不以為意,因為我相信如果能擲800次,還是會有近400個「聖茭」,而不會只有100個,而一旁的友人,卻語重心長的安慰我「最近運氣不好多留意」!

另一方面,以圓周率的無限小數位為例。圓周率 π 是圓周長除以直徑的值,這是一個無理數,亦即將圓周長除以它的直徑會是一個不循環無限小數。要區分的是,「不循環」並不等同於「沒有規律」,如:0.38338333833338…也是一個不循環無限小數,卻存在一個規律。但是,只要有機會看到π 的幾位小數後,2一般會相信它小數點後出現的數字並不具有一般規律,而且很容易使人感覺每個數字出現的機率應該相同,也因此有人會將圓周率當成是一張現成的「亂數表」,或是如D. Hofstadter 所說「人類基於刻意目的所創造出的擬亂數」。但有趣的是,圓周率小數點後面的30個位數中竟然沒有數字0(第一個0是出現在第32位),而其他的九個數字早在前13位數中,就至少出現過一次。

難道這表示圓周率特別不喜歡「0」? 這倒也未必,如果有耐心的多找幾位數,就會發現圓周率對數字「0」並不虧待。3

V. 一個不顯眼的消息和一篇個過氣的報導---圓周率 π 是一個有理數?

去統計圓周率中某個數字出現次數比例,除了打發時間外在數學上並沒有多大意義,但關於圓周率某個位數是什麼,倒是可以一提的趣事,這一件事牽涉到兩個報導。

第一個報導是一篇不甚顯眼的報導,內容是說加拿大的Simon Fraser University(一譯為「西門飛沙大學」)寫出了一個程式,可以利用電腦直接計算出圓周率小數點後某一位的數值。當初看過這篇報導後並不以為意,以致後來連在哪裡看到都想不起來了,因為個人曾經在溫哥華旅遊時經過這間學校,所以還留有特別的印象。

另一篇報導,由於在國內鬧的沸沸揚揚,很難不去注意,報導內容為:「加國十七歲的天才伯熙瓦用了25台電腦證實圓周率可以除得盡」,當時引起國內一片嘩然。這篇報導在數學界當然只會被當成笑話,除了幾位數學家對此做了些評論和更正報導外,大多數的數學家採取的,是冷眼旁觀的不予理會。

但對於「數學意志」不夠堅定的人而言,這篇報導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

一位中學教師向筆者提到這件事,我還特別找出圓周率是無理數的證明給他看,換來的卻是一句:「哎!科技日新月異,你的資料早落伍了!」

這篇報導所造成許多數學教育上的強烈殺傷力,可以借舉葉永南老師偕同九章出版社向媒體反應的三個事件為例:

1.   當妻子向數學系畢業的丈夫談起這則新聞時,丈夫以不屑的口吻奚落妻子的無知,「圓周率是無理數」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妻子也不甘示弱,責怪丈夫不求上進,忌妒人家的成果……,結果引起家庭紛爭。

2.   某數學教授的孩子向他陳述這則新聞時,他告訴正讀國中的孩子這則新聞是錯的,並試圖向其解釋原因,但這孩子厭於細聽原由,回說了一句:「您己經L.K.K.了,您的知識己經過時了,現在的電腦己經可以作很多您們不知道的事了!」

3.   在某知名高中的課堂上,數學老師口沬橫飛地向學生介紹這則新聞,並期勉學生向這位17歲的加拿大學生學習。
(資料來源http://ccmef.chiuchang.org.tw/ccmef/info/c.html)

這些人物都算是最接近數學的一群,但他們的『數學意志』竟比不過一則新聞報導,更不用說未受正規數學訓練的社會大眾了。儘管更正的報導很快的出現,但媒體並沒有用對等的版面加以報導,加上人們對電腦的計算能力所產生的「盲目信賴」,使得至今仍有許多人如此認為。

對大眾這種「數學本質體認的不足」及「媒體知識和道德感的缺乏」,筆者並不想在此炒冷飯,只想實際看看這篇報導背後的始末。

當大家將焦點放在爭論圓周率是不是無理數、電腦計算值不值得大家信任,以及媒體的誤解時,我卻注意到兩個訊息:這位伯熙瓦的就讀學校,以及第五兆位元數字是0

中央社渥太華訊的報導,這位伯熙瓦在加拿大卑詩省賽蒙•福雷塞大學修課,巧的是,這所大學正是寫出求出圓周率某一位的數值程式的「西門飛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另一個譯名。如此,吾人直覺地想到,他很有機會是在利用這個程式(或類似程式)來跑圓周率特定位數。

這兩篇報導因此就串了起來。筆者將它們組織一下,得到整個事件的大致推測:『一位在Simon Fraser大學修課的學生,得到該校所作的一個可求出圓周率某一位數值的程式,他利用25台電腦進行「電腦實驗」,跑出自設的第五兆位元的數字是0」(約小數點後面第一兆兩千五百億位數)。媒體得到了這個消息後,將「第五兆位元小數是0」報導並解釋成「第五兆位元小數可以除盡」(這有什麼關係?),經其他媒體廣加引用,這個錯誤訊息就廣泛的為社會大眾所知。』

第一兆兩千五百億位數的數字是0」有什麼稀奇?不就是十分之一的機會!如果找出的數值不是0,或是遇到的撰寫報導人員是有基本數學知識,或許這類的數學傷害不會出現。

這,何嘗不是另一個被「機率」所決定的事件!

註解:

1. 例如:《自然科學簡訊》第十三卷第一期中,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扈治安就有一則「放射核種之半衰期必定是常數嗎?」的研究報導。

2. 圓周率π 小數點四十五位為「3.14159 26535 89793 23846 26433 83279 50288 41971 69399…」。

3. 圓周率π 小數點後10000位和1000000位數字出現統計表如下:

  數字

0

1

2

3

4

5

6

7

8

9

10000位出現次數

968

1026

1021

974

1012

1046

1021

969

949

1014

1000000位出現次數

99959

99758

100026

100229

100230

100359

99548

99800

99858

100106

 

參考書目

不著編者 (1989).牛頓物理辭典》,台北,牛頓出版社。

佐藤勝彥等協助 (2003).弄錯一個條件將形成「另一個宇宙」〉《牛頓雜誌》第243期,200311月號。

洪萬生 (2001).報導與真相:以『破圓周率神話』為例〉,《HPM通訊》第四卷第十期。

Blatner, D. (1999).《神奇的 πThe Joy of π )(潘恩典譯),台北:商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