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歷史、文化與資訊時代的數學教育」國際研討會會後心得

國立蘭陽女中 陳敏皓老師

    這次由國立台中師範師院數學教育系所承辦的亞太地區國際研討會(2004/5/24 - 2004/5/28),其研討主題內容十分豐富,有『東亞數學的交流與轉化』 (East Asian Mathematics: transmission and transformation)、『歷史及文化在數學教學中的效用:實務性研究』(The Effectivenes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eaching Mathematics: empirical studies)、『整合數學史、文化與現代教育科技於數學教學』(Integrating History of Mathematics,Culture and Curr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teaching)、『教師專業發與HPM』(Teacher Profession Development and the HPM)、『資訊時代科技與人文在數學教育的統整』(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huma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the new technology era) 等五個面向為主題大綱。大會主要演講教授有:Fulvia Furinghetti、Masami Isoda、Bob Stein、Chun Chor Litwin Cheng(鄭振初)、Tai-Yih Tso(左台益)、Alexei Volkov等人。此外,還有32場小型的論文發表會,內容涵蓋國內各國中、小與高中的現職教師的數學教學與研究心得,其論文題旨皆非常符合這次國際研討會的數學教學與歷史、文化相結合之精神。同時,也由於此次研討會與國際學術接軌,更提高了本土現職數學教師在國際HPM的能見度。

我所參與發表的小型發表會安排在5/27下午,題目為「HPM角度談高中數學人才培育計劃」,這是教育部中部辦公室邀請全國各公私立高中教師在自己所教授的領域內提出人才培育計劃實施案,時間為92/07/01—92/12/15。由於當時我正參與洪萬生教授所主持的《數學教師專業成長與HPM》91/7/1—93/6/30,深覺得受益良多,1同時,也體會到數學的學習方向不應該只侷限高中的核心課程,2而是應該讓喜歡數學的學生,有加深、加廣的廣泛維度學習,於是,我嘗試從HPM的角度出發,3引導學生了解許多數學原理的歷史淵源及談論數學家的生平故事,從接觸數學史的過程中,4再次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我的初期規劃,是先以提昇學生的閱讀數學科普書籍能力為主,5藉由小組﹙四人﹚不斷討論的機會,提昇彼此的數學能力,以強化學生數學知識架構,並輔以數學競試題目,來增廣學生數學知識觀。最終的目的,則是期待參加計劃案的學生能養成獨立研究數學的能力,進而推動校內的數學學習風氣,以達到數學人才培育計劃的真正目的。

但是,當天的報告似乎不是很順利。首先,是電腦的連線問題,接踵而來的,又是電腦投影的品質不佳,使我對聆聽的學者與同學感到十分抱歉。因此,我趕緊利用剩餘的時間介紹我的數學史融入教學網站,從同學的反應看來其中有些學生對於我的作品似乎很感興趣。果然,當天晚上我馬上就收到來自於台中師院學生的e-mail回饋(見下文),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他鄉遇故知」的喜悅:

陳敏晧老師:你好!先自我介紹:我是台中師院數教三的學生世杰,今天聽了你的演講,意猶未盡,便上了蘭陽女中的網頁上瀏覽,
點進了高中數學科展人才培育計劃,覺得是個花了不少心血的網頁,在匆忙點閱中,發現個小錯誤,數學發現趣談1-5(2003.8/12)
中學生林雅惠的問題二中,

,最後,很高興能聽到你的分享,
祝 教學愉快  世杰上

總之,我很感謝國立台中師範師院數教系的工作伙伴在研討會過程的用心策劃,你們真的很棒!特別要對林炎全教授的辛勞致最高敬意,同時,很謝謝洪萬生教授極力邀請我們參與此次活動,讓我有機會再次在國際研討會亮相。此次「歷史、文化與資訊時代的數學教育」國際研討會真的為很多國內數學界後生晚輩開了一扇窗,因為有許多數學史專家在前的領導與開拓,相信在未來的HPM數學教學路上,大家不但不會迷失方向,反而會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夥伴相隨。

附註:

1. 可參考http://140.111.95.8/師生作品/老師作品/數學網/index2-2.htm-數學文章中拙作﹤參加計劃案心得﹥

2. 核心(hardcore)課程即為教育部所頒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以為高中實施數學教育之方針,為普世高中數學教師能接受之方向。

3. HPM為History and Pedagogy of Mathematics的縮寫,可參考歐士福所撰寫〈HPM的發展史:1976-2000年〉,《HPM通訊》第六卷第十期。

4. 萊布尼茲曾說:「數學史的用處不僅在於歷史公正地衡量每一個人,使得後人可能得到同樣的稱讚,而且還在於促進發展之藝術,而它的方法是透過有名的偉大定理為大家所了解。」引自《天才之旅》之譯序。

5. 可參考拙文﹤高中數學教師推薦高中學生課外讀物﹥《菁莪雜誌》92年12月22-頁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