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M 2004 Uppsala 記事

                                                           台師大學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這一次四年一度的HPM盛會選在瑞典的Uppsala大學舉行,大約有一兩百人參加(比起HPM 2000 Taipei 稍多),這是歐洲學者地利的優勢,以其旅費便宜故也。然而,這種『便宜』,有時候顯然無法提升參加者的鬥志,有一些二、三十年以上的老面孔學者,始終在談HPM老調,玩不出新的把戲,令人不無遺憾!這樣的評論,當然不能否認肇建者的擘劃之功,可是,老是搞得像俱樂部一樣,恐怕無法『實質地』引導資淺學者,尤其是數學教育界跨領域的年輕人,實在相當可惜!

我所以這樣『求全』,正是因為這種會議,很可能是國際間比較『正規』的學術盛會。儘管如此,像澳洲的Gail FitzSimons(四年前曾來台北,也是那一次的IPC成員)就能夠針對四年來可以關聯到教學活動的HPM論文 (FitzSimons, 2004),作了一個很有前瞻性的綜合性報告,令人耳目一新!還有,在有關『歷史上與教室中的證明』的panel discussion中,Guershon Harel-他曾來本系參加2002年的數學論證國際研討會-參考P. Mancosu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al Practice in the 17th Centu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而提出了『因果式證明基模』(causality proof scheme) 的考察,非常值得我們注意與深思。1

        在亞太地區學者中,曾應邀來台中參加HPM亞太營的Masami Isoda也欣然與會,他的日本同行還有另外兩位學者。此外,香港也有蕭文強,與其他兩位任教於香港教育學院的教授。至於我們國內,則除了筆者之外,還有蘇意雯與劉柏宏同行。再有,我們當然也會見了Bob Stein(他也曾應邀參加台中研討會),以及他的美國同行 Victor KatzFrank Swetz Florence Fasanelli(她曾參加2000年的盛會)等人。KatzFasanelli 帶來了他們美國團隊所研發的『數學史模組』(Historical Modules)2可以看到他們一起努力的軌跡。

在團隊方面,比較特別的是義大利,他們在Fulvia Furinghetti2000-2004年主席,她也應邀參加台中研討會)的領軍下,交出了略顯生嫩、但卻頗有新意的研究成績。法國團隊依然由Evelyn Barbin領軍,其中包括了年輕一輩的 Frederic Metin2000HPM曾來台,與我們的研究生打成一片),還是維持一貫的水準,不過,Metin提及他們並沒有教學碩士班的設計,所以,教學研發人才顯然略有不足。這種情況是國際HPM社群的普遍現象,我們國內倒是不缺研究生,只是各個師範院校之HPM專家人力稍嫌不足。基於此,我們國內台中HPM亞太營的規劃,就是希望在這一方面,起一點帶頭作用。

        不過,我們亞太地區的學者,對於參與這次HPM 2004 Uppsala國際盛會的規劃,畢竟不夠積極(或許我們都太忙了!)。這是我們將來打算在國際學術舞台爭取更重要位置時,必須深思熟慮的一件大事,絕對不可以輕忽怠之。為此,展望2008年的HPM或者其他的區域性國際學術活動,我們有必要及早進行更積極的設計與規劃才是。Masami對於亞洲學者的參與人數不多一事頗有感慨,但這卻是我們的『現實』,我們還必須更加努力!

        回顧我參加這次研討會,雖然應邀擔任IPC,但是,始終沒有打算組織Panelworkshop,這的確影響了我們整個亞太地區的『曝光』效果,我自己必須深刻自我反省。以撰寫這次研討會論文為例,我在忙完了五月底的HPM台中亞太營之後,才著手撰寫論文。由於時間實在匆忙了些,所以,我的論文不及收錄在此次研討會的論文彙編之中。好在,到了會場之後,我央請大會工作同仁協助印製,大概散發了30份左右。不過,由於事先的準備功夫不夠,所以,儘管我與意雯發表時,Jan van MaanenBob Stein等人都來了,但是,我們比較有創意的研究成果,卻得不到立即的回響,如今想來總是不無遺憾!

        最後,我必須藉此感謝Sten KaijserUppsala大學數學系教授)的接待!Uppsala大學創於1477年,是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地區所出現的最早大學,擁有頗高的學術地位(譬如與該校有關的學者,就有七位榮獲諾貝爾獎)。只是Uppsala人煙稀少(約十幾萬之譜),又正值放暑假期間(Uppsala大學有三萬多名學生),所以,除了少數觀光客之外,馬路上幾乎看不到幾個人。不過,這是偉大的植物學家林奈的故鄉,是值得造訪的北歐城市之一。

 

 

 

 

註解:

1. 2002年我趁著參加Abel-Fauvel研討會之便,在阿姆斯特丹待了一晚,借宿荷蘭數學史家安國風 (Peter Engelfriet) 家裡,承他贈送本書,但是,我一直無暇仔細閱讀,實在有一點遺憾!

2. 我帶回了一個光碟版,有意參閱者可以來函洽取。

參考文獻

Fitzsimons, Gail E. (2004). “Activity Theory: Its Possible Contribution 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HPM”, presented to the HPM 2004 Uppsala, Sweden, July 12-17, 2004.

Horng, Wann-Sheng (2004).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HPM: A Story of Yu”, presented to the HPM 2004 Uppsala, Sweden, July 12-17, 2004.

Liu, Pou-Hung (2004).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Theorem of Calculus and Its Implication in Teaching”, presented to the HPM 2004 Uppsala, Sweden, July 12-17, 2004.

Man, Yiu-Kwong & Hing-Keung Leung (2004). “A Study of the Area Formula found in Jiuzhang Suanshu and Its Inspiration to Mathematics Teaching”, presented to the HPM 2004 Uppsala, Sweden, July 12-17, 2004.

Man, Yiu-Kwong & Hing-Keung Leung (2004). “The Ancient Chinese Tangram Problems and Its Application to Matheamtics Teaching”, presented to the HPM 2004 Uppsala, Sweden, July 12-17, 2004.

Su, Yi-Wen (2004). “An Action Research of School-cent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HPM Context”, presented to the HPM 2004 Uppsala, Sweden, July 12-17, 2004.

 

uly 12-17,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