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因』與我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本期轉載了翁秉仁教授所寫的《數學:確定性的失落》之譯序。本書是翁秉仁、趙學信合譯克萊因 (Morris Kline) 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 (1980) 之中譯本,目前已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參見本刊本期『新書櫥窗』)。由於翁教授深刻掌握了克萊因的數學史論述之精髓,我特別請求他允許本刊轉載,讓更多讀者得以分享他的閱讀心得!

本書是克萊因數學史著述的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首部是《西方文化中的數學》(Mathematics in Western Culture, 1953),第二部是《數學史:數學思想的發展》(Mathematical Thought from Ancient to Modern Times, 1972)。這兩部對於我早期自行摸索數學史時,頗有助益。事實上,我在國中實習任教一年期間,曾輾轉從唐文標教授處(經由于靖)得以研讀《數學史:數學思想的發展》。我在在服預官役時,則抽空翻譯該書第十六章有關伽利略的部分,深受克萊因論述之鼓舞。後來,回母系教書學習開授『數學史』課程,曾鼓勵選修『數學史』的大四學生,翻譯改寫了《西方文化中的數學》的大半篇幅,刊登於《科學月刊》上。大約在這同時,同窗好友林炎全開始翻譯《數學史:數學思想的發展》,便找我幫忙湊一腳。後來,我們又找來另外兩位大學同窗張靜嚳與楊康景松合作,終於完成了那一部多達51章的巨著之翻譯。有關該書之翻譯,炎全應居首功,他以一人之力,承擔的篇幅超過了三分之二以上,令人感佩!

        由於此一因緣,我在1984年榮獲國科會出國進修獎學金之後,即寫信向克萊因教授請教有關赴美(尤其是紐約大學 (NYU))修讀『數學史』之留學事宜。我很快地接到他的回信,其中說明他已經退休,但提及NYU還有其他同事可以指導我作論文(按即Harold Edwards,不過,克萊因當時好像未曾點明)。我大概也在同時接到了道本周 (Joseph Dauben) 老師的回信,他熱情地歡迎我到紐約城市大學 (CUNY) 就學,於是,就再也沒有與克萊因進一步的聯繫了。

19859月我到了紐約市之後,曾試圖打聽克萊因的聯絡方式未果,所以,就放棄了拜訪他的念頭。不過,大約在第一次逛書店時,就購買了Mathematics: The loss of certainty (1980)。一直到現在,它還是我經常參考援引的一部重要數學史論著。因此,我非常高興秉仁願意花時間與力氣將它翻譯出來,充實數學史的中文資料寶庫。我謹代表我們團隊對於他與趙學信的辛勞,表示敬意與謝意。

        有關這三部曲所串連編織而成的『數學史學史』之圖像,很值得研究生作為一篇學期報告來研究與撰寫。當然,有關克萊因的傳記研究,也是一個值得嘗試的目標(按顏志成即曾在我指導下,完成碩士論文-《Felix Klein的數學教育思想》)。最後,我特別列舉幾篇我們與克萊因有關的文章目錄,供讀者參考指教:

1. 洪萬生 (1981).〈近代世界的創造者-伽利略〉,收入洪萬生,《中國π的一頁滄桑》(台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頁75-90

2. 洪萬生 (1981).〈數學創新與近代科學革命〉,收入洪萬生,《中國π的一頁滄桑》(台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頁91-102

3. 洪萬生 (1985).〈揭開數學史的研究新頁-林炎全譯『數學史』讀後〉,收入洪萬生,《從李約瑟出發》(台北:九章出版社, 1985/1999),頁6-11

4. 彭婉如譯 (1985).〈懷念卡爾•波伊爾 (Carl Boyer) M. Kline原著〉,收入洪萬生,《從李約瑟出發》(台北:九章出版社, 1985/1999),頁35-46。也收入洪萬生,《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頁291-301

5. 洪萬生、彭婉如(合譯改寫)(1999).〈希臘數學的淪亡〉,收入洪萬生,《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頁103-108

6. 洪萬生、彭婉如(合譯改寫)(1999).〈大自然的研究量化取向〉,收入洪萬生,《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頁109-126

7. 洪萬生 (1999).〈數學史的另類書寫:推介IGG的《數學彩虹》〉,收入洪萬生,《孔子與數學》(台北:明文書局,1999),頁32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