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對數的底數e
台灣師大數學系二年級
趙國亨
滄海桑田世事非
始終不變未曾悔
高中教師常常用這麼一則笑話,幫助學生記憶一個很特別的微分公式,故事是這麼說的:
在一家精神病院裡,有個病患整天對著別人說,「我微分你我微分你」,也不知為什麼,這些病患都有一點簡單的微積分概念,總以為有一天自己會像一般多項式函數般,被微分到變成零而消失,因此對他避之唯恐不及,然而某天他卻遇上了一個始終不為所動的人,他很意外地問他為何不會害怕,這個人淡淡地對他說,「我是e的x次方。」
這個微分公式就是:ex不論對x微分幾次,結果都還是ex,一絲不變!難怪數學系的學生會用ex,來比喻堅定不移的愛情!
熟悉數學的人都知道,在π之後,第二個最重要的數學常數是e。但是不同於π的歷史輝煌,它擁有「由π的準確位數可以看出一個文明當時的數學水準,甚至是文化水準」這般地位,自然對數的底數e的出現幾乎不可考,我們僅知道人們發現數列
(1+1/n)n在n趨近於 ∞
時,會趨近於一個常數。這個數列是由於金融業的發達,為了處理複利的計息週期而出現,然後這個常數的估計值,則要等到對數出現後,才能被真實地評定。
對數函數無所假
天文學家延生涯
十七世紀初,蘇格蘭數學家John
Napier『發明』了對數 (logarithm)。其實,筆者也不知道該不該稱呼Napier為數學家,畢竟他是個對宗教狂熱、具有機械天份、喜歡用鬼點子解決問題的有趣貴族。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居然紮實地做了廿年的苦工,完成了史上第一張對數表。
與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對數不同,這張對數表的底數是1-10-7而不是10,以10為底的常用對數在Briggs與Napier見面之後,才在Briggs的手中誕生。可敬的Napier在做出對數表的三年後,便與世長辭,而這門不假其他數學研究的學問,才正要席捲數學界。在此,容我用西北雨來形容對數這項發明的出現:
埋首計算那煩悶一如夏日午後的龐大乘法,毫無預兆地幾滴名為「對數」的斗大雨滴落下,轉眼整個數學界的天空變了顏色,狂洩的雨水淋濕了厚重的計算紙,雨過天青,計算紙上繁複的乘法變成加法,簡單一如雨後的清爽空氣。雨後,天文學家,減少了計算時間,延長了學術生涯。
充斥於天地萬物
閃爍在晨曦蛛網
在一片空曠的草地上,有甲、乙、丙、丁、四隻狗,分別站立在一個正方形的四個頂點
A、B、C、D上。狗主人要甲狗緊盯著乙狗、乙狗緊盯著丙狗、丙狗緊盯著丁狗、丁狗緊盯著甲狗。一聲令下,四隻狗以相同的速度,同時衝向目標。假定每隻狗在每個時刻,都是正面朝向它的目標,那麼,這四隻狗所跑過的路徑是什麼形式呢?
上述題目出自趙文敏老師的文章〈等角螺線及其他〉,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下列網站:http://episte.math.ntu.edu.tw/articles/sm/sm_20_09_1/index.html。他的答案是等角螺線,如果用極座標表示,等角螺線的基本形式就是r
= aeθ cotθ。
等角螺線有著驚人的美妙相似性質,大自然中許許多多的生物身上,都顯示等角螺線的存在,鸚鵡螺的截面線條、鳳梨、向日葵的螺旋紋,都是這種形式。另一方面,等角螺線在數學上,也有許多神奇的性質,如右圖中,做一過P點的切線截y軸於T點,則從O點沿著螺線到P點的距離恰好等於PT的距離,這是由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的學生托里切利 (Torricelli)
證明出來。
另一方面,有個經常被誤認為是拋物線的曲線,也跟e分不開來,它被稱為懸鏈線,源自開始大量使用極座標研究螺線的Jakob
Bernoulli提出來的問題:「把一條細繩掛在兩定點上,讓他自由懸垂下來,求:這細繩會構成怎樣的曲線。」這個曲線的基本形式是(
ex + ex ) / 2,同時,它也是相同條件下位能最小的曲線。當然,這個答案在當時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要等到尤拉
(Euler) 來為自然對數命名。
隨手拈遊戲之作
遺我以美麗結果
相對於π是希臘文字中圓周的第一個字母,e是由來的是較不為人所熟知的。一般咸認為尤拉是建議將e作為自然對數的底數之數學家,因此,偶爾總會有人認為:根本就是尤拉
(Euler)
取自己名字的第一個字母作為自然對數。但是,別忘了大家稱呼e為自然對數的底數,而不是Euler對數或Euler常數
(注1)。
尤拉選擇e的理由較為人所接受的說法有二:一為在a,
b, c, d等四個常被使用的字母後面,第一個尚未被經常使用的字母就是e,所以,他很自然地、毫不避嫌地選了e這個符號,代表自然對數的底數;一為e是指數
(exponential) 的第一個字母,雖然你或許會懷疑瑞士人尤拉 (Euler)
的母語又不是英文,很不幸地法文、德文的指數都是exponential
(注2)。
不論如何,我們已經接受e代表著自然對數,現在,讓我們先拋開折磨人的嚴謹性,一起來感受一下Newton與Leibniz創造微積分之後,屬於數學界的大航海時代精神:
1.
首先大家都知道 ex
= 1 + x + x2/2! + x3/3! + x4/4! + x5/5!
+ …
2.
用 ix
代替 x
3.
eix = 1 + ix + (ix)2/2! +
(ix)3/3! + (ix)4/4!
+ (ix)5/5! + …
= 1 + ix - x2/2! - ix3/3!
+ x4/4! + ix5/5!
+ …
= ( 1 - x2/2! + x4/4!
+ … ) + i( x - x3/3! + x5/5!
+ … )
= cos x + i sin x (注3)
4.
如果你寫下另一個用
–ix 代替 x
的式子,就可以加減得到Euler三角函數公式 cos x = ( eix
+ e-ix ) / 2 、
sin x = ( eix - e-ix
) / 2i
5.
如果你將π代入
x ,就會看到 eiπ
= -1,也就是eiπ
+ 1 = 0
感謝Lagrange、Cauchy、Weierstrass等等後來許多數學家們的努力,Euler的『遊戲之作』,在今日已經成了人們眼中最美麗的數學式!至於這個過程的『嚴謹性』,就讓大家等著看他怎麼出現在數學系的分析學課程之中了!
寫在最後…
很遺憾地刪掉了很多東西,像是許多可以讓文章更加生動的圖片、提到等角螺線就讓人自然而然聯想到的黃金比例及Fibonacci數列、e身為一個超越數對數學界的影響等等,但這是很難得的經驗。看了很多書,也學到很多過去沒注意的知識,很累、但很有充實感。
註解
1. 事實上Euler常數g 是另一個跟對數有關的常數。
2.
不過,筆者在懷疑會不會是l這個對數的開頭字母的書寫體壓扁的結果?畢竟l常常拿來代表長度,所以要將它變體一下囉~~
3. 在Euler之前,有一位英國數學家Roger
Cotes計算出那個常數是2.7182818,同時,再提出以那個常數作為底數,得到if = log(cosf + isinf) ,其中 i = (-1)1/2 。
參考書目:
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1991).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Mathematicians. New York:Scribner。
Eli Maor (2000),《毛起來說e》,鄭惟厚譯,台北:天下文化。
Ian Stewart (2000),《大自然的數學遊戲》,葉李華譯,台北:天下文化。
Ian Stewart (2000),《生物世界的數學遊戲》,蔡信行譯,台北:天下文化。
吳文俊等編
(1995),《世界著名數學家傳記》,北京:科學出版社。
曹亮吉
(1996),《阿草的葫蘆》,台北: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趙文敏撰,〈等角螺線及其他〉,《科學月刊》第二十卷,第九、十期。